節目單 |
秋天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共舞」時節。法國巴黎於1970年代開始就有的年度活動《巴黎秋季慶典》(Festival d'Antomn à Paris)(通常為9-12月),我們2011年旅在花都時僅用一檔現代舞,就足以讓我們患上一種叫做「季節感冒」的思念病,於是相隔近一年,在台北的我們第一次選擇已經是好幾屆的兩年一次「舞蹈秋天」(Dancing in Autumn)。然後,對我而言會有後來衍生的《雙黃線》,其實最初買票出自於的編舞家兼主演舞者「黃翊」這個名字絕對是我的腦子記憶錯置 – 原來榮獲今年《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獎項的《在路上》其實出自於另一個也很陌生的名字 --- 鄭宗龍。不管如何,中秋五連休假期的第二日晚上,我們踏進好多年沒去的「實驗劇場」,第一次感受的黃翊與胡鑑穿著好看深色西裝一冷一熱演繹的《雙黃線》,還有由越裔法籍作曲家孫仕安 (An Tôn Thât) 用鋼琴現場演奏其為舞所編的音樂。然後黃翊與胡鑑的無論是平行單人舞、抑或是彼此交織的雙人舞,的確夠純粹跟很好看,但問題是我們還是覺得孫仕安的抒情鋼琴樂太過搶戲 – 誰不會因此很容易就去翻動自己的人生故事,而最後直接留下來參加的半小時舞後座談,或許有為我們的1,000元 (二人總票價) 釋疑,我們也覺得黃翊的「年少有成」絕對並非巧合 – 他是我看過最會抓問題重點與表達自己的台灣年輕舞者,但可能他畢竟還是太年輕,很多的東西 – 我是指舞作裡面 – 都還是顯得過淺薄。最後是對於現代舞竟然變成這樣的結論還蠻始料未及:很多人都可以把舞跳得很好,於是今年4月在巴黎的當時覺得太可怕的《indivisibilités》(Deborah Hay & Laurent Pichaud合舞),其像是沒在跳的舞碼竟變成最酷而讓我們很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