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8

2012 FR Trip | 4/6-11 巴黎小日子Vol 7:假日到電影館看Tim Burton去

Bercy地鐵站的廣告

繼2009年11月起在紐約MoMA的世界首展 (我們隔年訪紐約恰巧展期過),在好萊塢獨樹一格的頑童鬼才Tim Burton (提姆波頓) 選擇在熱愛各種藝術的巴黎進行他的歐洲第一個專展 (2012/3/7-8/5),四月份拜訪花都的我們又怎麼能再一次錯過Tim Burton,即便導演在我們的電影樂園裡未曾留下過於深刻的什麼 – 有的也只是跟全世界一樣對於其獨創的影像語言甚感玩味,可是Tim Burton耶!畢竟已經是一個icon了,說什麼也要去湊熱鬧。在巴黎的有限時間裡,行腳計畫一攤只剩週日一早的空檔,可預期的是以巴黎人對於各種藝術的趨之若鶩,即便是置展已在貝西區 (Bercy) 的法國電影館 (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也會是門庭若市之景況 (早先透過閱讀媒體報導確實如此)。不過還好巴黎有剛好要碰面的同學M也對Tim Burton有興趣,因此委託其在FNAC 購票,自然可免除現場購票的排隊耗時 – 對於每一分鐘都很寶貴的旅人,人龍之景確實會變成災難,什麼心情也就會先毀了一大半。 

 「當我開始造訪這些展覽時,我感覺我被墓園裡的一種營造氣氛給強烈打到。不是因為那種病態,反而是裡頭所帶有的內省與激動人心的感受掌控了某種平靜:興奮、神秘、探索、以及在同一個地方的生與死結合。」(原文:Quand j'ai commencé à fréquenter les musées, j'ai été frappé d'y retrouver une atomsphère semblable à celle des cimetières. Pas parce qu'ils sont morbides mais parce qu'il y règne un calme à la fois introspectif et électrisant: l'excitantion, le mystère, la découverte, la vie et la mort réunies en un même lieu.)
 ─ 我們行前翻閱著法文週刊LesinRockuptibles (No. 849 du 7 au 13 mars 2012) 刊登的Tim Burton巴黎特展介紹 (文名:Tim aux mains d'or/ 提姆添金的雙手) 所揭露的一段「藝術家小筆記」(petite note de l'artiste),於是有了我們即便對於Tim Burton少了那種狂熱卻覺有必要安排一趟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的行程,因為我們誰不是仍然覺得2010年的紐約確有僅差幾日與Tim失之交臂的遺憾?誰不是想要更接近Tim的可愛怪獸 (monstres amusants)、萎靡孩子 (enfants flippants)、開趴墓園 (cimetières accueillants) 以及其打造的半歌德與半驚悚的宇宙?又何況Tim的歐洲第一個回顧展是選在我們從來也只是經過卻尚未找到託詞入內的Frank Gehry所親手打造的怪怪屋: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於是我們的"Tim Burton + Frank Gehry"小旅行成形,只是無奈5整日的停留巴黎,還得配合巴黎博物館不一的作息 (按記:電影館休每週二),如填空式的行程計畫變成只能騰出我們最不願意的星期天 – 好藝術之道的巴黎人誰不趁著週休二日窩博物館,況且又是讓巴黎人崇拜莫名的電影頑童呢?排隊入展之景已是可想而知,只是幸運的是特展提供持FNAC預購票者快速入場的選項 (拿親子家庭票則享有早優入場及開展的快速通關,可見法國多麼支持藝術向下紮根這件事),而我們當時剛好要碰面的同學M也就順勢地幫了我們一個好大的忙 (笑)! 

推開巴黎公寓的落地窗,巴黎的唯一周日一早就是美好的天氣 (鐵塔清晰可辨)

Bercy地鐵站

與久違的朋友相約看Tim Burton的那個週日,我們都還記得一早是如何美麗的春陽,而在時間過了中午後,我們又是怎麼見識到春天的巴黎是如何善變,感覺就僅在一瞬間,總會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陽光就此隱没在厚重的雲層後面,而溫度因此急轉直下又或是後來雨真的掉下來把頭一次搭乘遊船的我們弄得狼狽不已則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一早迎著美好的時間,我們早餐後從20區的巴黎公寓前往電影館所在的貝西區,其實是人在異鄉手持台灣手機在聯繫上有諸多的不便,且實在興奮與朋友相約碰面,因此我們不好作遲到人;至於頭次作貝西的「早鳥客」則剛好可趁勢領略我們從來沒有過的早上光景,當然也就再次見證當巴黎人的幸福之處 (對我們而言) 還是在於幾步一公園、幾街一博物館等,很有工藝設計感的貝西體育館無庸置疑好看又好用,而遍處是綠油油草地的貝西公園則成了鄰人的最好休憩處,但我們還沒有想到尚有一座「迷幻公園」隱身其中,然後相約極限競速練習的單車或滑板車,夾雜其中竟有貌似大叔的人士穿著直排輪咬牙一步一腳印,我們不禁莞爾也愛死了那樣自由的氛圍:在台灣拼命想抓住青春尾巴的我們果然被搧了一巴掌!

Bercy體育館的好看又好玩

竟有這座"迷幻公園"

巴黎的"迷幻公園"不僅只有小孩

美麗的貝西公園裡的幽默雕像

通往"大書本"國家圖書館的便橋

貝西公園當然成了鄰人的最好休憩處

閒情步調及至由建築名家Frank Gehry鬼才打造的前衛建築:前身是美國中心的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雖然早先的沙盤推演使得我們刻意約在電影館一早開門時間 (10h),但此時其實也沒意外館外入口處已拉出一條很長的人龍,即將有票的我們自然不必急著加入排隊的陣列裡 – 當然前提是有人要相信我對於放置在門口的法文告示之解讀,只是有人始終半信半疑持預售票免排隊這件事而急躁地想變成排隊人,於是這種無謂的僵持幾乎又要變成一觸及發,待我裝忙連按快門以試圖排解快要按捺不住的不耐,陽光下冒出的小黑影不正是數月不見的同學M,當然在馬上入到特展區後,所有的事情也就順遂起來。 

Frank Gehry的電影館其實前身是美國中心

電影館的建築本身也是藝術之作

Tim Burton & Frank Gehry的共通點是都不按常規出招

Tim Burton的"歐洲第一次"一如所料的大排長龍,尤其是天氣如此這般的好

電影館週遭之景

當然都會是雀躍異常,當所有的事情都被期待太久時,無論是資料館、Tim Burton或是同學M。循序漸進登上5樓展區,迎面襲來的一片黑瀰漫著歌德氣氛,於是我們知道我們正被邀請進入到Tim Burton古怪熱鬧的墓園或是中古世紀的大宅院裡,而跟著觀展動線的愈加興起的盤根錯節,腦袋裡跑出來的竟然是跟Tim Burton其實也沒什麼關係的電影《Being John Malkovich》(變腦) – 我們一行三人也在"Being Tim Burton"。點綴著螢光亮點無異更彰顯光陸怪離的場域裡,陳列著Tim的許多原始手稿、繪圖成品以及動態影像,其中不乏我們夠熟悉的電影作品,而從Tim為人熟知的幾個永遠帶著缺陷的角色/場景變成的巨大塑像更難免成為聚焦,彷如泡在福馬林的怪巨嬰、像是重新拼裝的零件外露外星機器人、明明該是歡樂又充滿著死亡氣氛的旋轉木馬…等,這個Tim來到巴黎的展覽聽說有許多是「全球首映」,諸如Tim可能在某個晚餐靈光乍現地在隨手可及的餐巾紙上勾勒想法 (我們旅行時是用餐巾紙畫只有我們自己看得懂的地圖跟速記路線,普通人跟反骨的聰明人豈只一線之差)。 

好吧!一個人腦袋裡永遠都像有不斷冒出的泉水,然後說是突發奇想也好,又或是說是隨心所至,抑是頭根本從小就已經長得不一樣 (亂到不行),總而言之,凡夫俗子的我們是無論如何也跟不上「右手持畫筆、右手拿攝影機」的Tim Burton。而儘管我們對於Tim Burton所冒出來的故事總還是不能夠太買單 (沒法講太長的東西還是可惜),可我們仍然不能否定他在影像的獨創語言 – 不只是塑造的人物、更多的是對比感受的並列 (黑暗vs溫馨/ 冷vs暖等),以及他的異想可以帶給我們在生活裡的靈機一動 – 帶領我們到從未觸及的那個又黑色又好笑的宇宙去。在"Being Tim Burton"旅程裡,還有好玩的發現是變成愛作怪的老帥哥Johnny Depp其實根本就已經是Tim Burton (Tim也這樣自述),三不五時就被法國老先生撿起來罵的Batman原來是由Tim塑形 (展示用乳膠製成的面具) 等,但這些都比不上一趟回顧展下來,無論是剪刀手或是蝙蝠俠都還是線條手稿遠比電影畫面酷多了 (冏)! 

Tim Burton : Exposition à la 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
  

專程的觀展行可分配的時間礙於旅人的寶貴時間以及對於室外嬌陽的更加嚮往,也只能這麼多了!只是觀展後徒增了紊亂變成我們也不知道在期待什麼,或許我們說這次的展覽就像玩一趟也蠻有萬聖節氛圍的遊樂園,只是樂園規模不夠卻變成入場太貴 (一票12€),但這還是很有可能Tim Burton雖讓人玩味,但要確實打到我們或讓我們領會的再更深刻,也許得需要有在某一個時間出現的那一個點。 

猜有人還是很想搞懂那期刊著Tim Burton的雜誌在說什麼,就先把雜誌上的翻拍影像及隨之的Tim自述說給有人聽了! 

L'enfance (孩提) 
「我在一個極度貧乏的中階文化長大,那裡幾乎沒有什麼情感。畫畫很早就是我表達善感的唯一出口 – 這個也完全抑制我成為炸彈客的衝動。像騎在馬上一晃眼15年…我感激我卑劣的牙齒,造成了我的病態害羞及強迫式絕緣,讓我改變了。」 

L'humour (幽默) 
「創作基礎。當然,我無意要讓所有的人笑。小時候,我嚐試作好笑的畫或在super-8 (家庭聚會電影) 作一些小電影,但都沒人笑。我的幽默很扭曲 (…) 有一天,我把衣服丟進鄰居的游泳池裡,還去告訴他們我看到有個小孩掉下去並且分解到只剩下衣服…」 

L'amour des monstres (對怪獸的愛慕) 
「小學時有某一班被特別分出,這不符合進入社會的規則。而這個對待不一樣的方法嚇到了我。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怪獸電影。我很知道追求科學怪人的那些生氣的鄉下人:不是她很恐怖而是她很不一樣。」 

L'expressionnisme (表現主義) 
「我一直都很喜歡德式的表現主義世界。多數的第一部電影會在Universal播放或許多恐怖電影是在20年代由德國人所作,像Robert Wiene (德國默片導演,作有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在這些電影裡,我對於可以遊歷某人大腦很驚豔,我也喜歡其中對權力與簡樸的混合。」 

La violence (暴力) 
「有一種生理反應,我覺得自己很接近《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 裡殺掉所有人類的火星人。這是一種感覺,我設法軟化一點,但在那個年代,我覺得美國完全迷失…我發現所有都走樣了、我們在自欺。那喚醒了我的無政府本能,我喜歡不時表達,而電影裡的殺戮滿足了我。」 

最後是我自作主張節錄該文,剛好就作為觀展當下未能即時攝像記錄的回憶補充了。 
「一種怪離多重文化的不可能結果 – 美國通俗的次文化 (BD、B與Z級電影、搖滾)、歐系藝術 (德風表現主義、歌德文學、英國浪漫敘事) –,同時富有像大導Federico Fellini的觀點。就像這位義大利大師,Tim用繪畫綜合了他的想法、影響、夢境與夢魘 – 電影也是,為自孩提時就很善感的他所習以為常的感性混亂濾光。巴黎回顧展從他裝滿繪畫的大箱子挖出很多珍寶,其中甚至有未曾在紐約首展曝光的物件:除了畫在餐巾紙上的手稿,還有他開始畫出他天馬行空的第一支鋼筆等。
在總帶著死亡主題的氛圍裡 (紫外線燈光及Danny Elfman的怪張音樂為開場),可以觀覽Tim的視像作品 (放大的拍立得)、Tim的繪本與筆記、以Tim幾個知名角色製成的塑像;同時還可以從他的自傳 (投影了他少年時給Disney的繪像) 及其每一個電影作品發現創作材料:用乳膠做的《蝙蝠俠》面具、用樹脂劈頭的《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給《聖誕夜驚魂》(L'Etrange Noël de M. Jack/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裡的洋娃娃的面具、Johnny Depp在《艾德伍德》(Ed Wood) 裡穿的安哥拉套頭毛衣、Eva Green在最新的《黑影家族》(Dark Shadows) 穿的紅色金屬絲禮服…。這些材料可能都有些拜物論但卻總能懾人目光且不會破壞展覽的基本利益:呈現了來自Burbank大師的小型電影實驗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