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9

110126 Deerhunter @ The Wall Taipei

「讓我跟大家一起high吧!」─Bradford Cox今晚展現他的可愛一面。
攝於2011年1月26日‧The Wall Taipei

雖然很遠…很遠…但這一晚在被遠比想像還要強烈八百倍的巨大噪音牆環繞下,仍然可以感受到比耳機時更細緻的音樂效果,而雖然很多的音樂已經是聽了那麼多遍,旋律老早就放在心上,但卻還是會驚懾於現場所出現的那種深刻。這是Deerhunter,很難給一個確切定義的Deerhunter。即便這支以Bradford Cox為首的樂團所呈現出來的東西,總要讓人掉入很深很深的黑洞裡,你會懷疑帶著一種黑色哀傷的Bradford是不是也會選擇走上27的命運(Bradford Cox, b. 1982),可是突然之間,既黑暗又病態的他就跳上了音箱擺好最佳可愛拍照姿勢,或是拉一張椅子學起南方老人口音,故作自我感覺良好的喃喃地念起即興詩…好一個奇特的演唱會之夜,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2011-01-25

110122 媒體大哼 – 倪再沁特展

或許是我希望能夠再多一點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那一種別人也這樣做(說)過,
或許我都希望台灣的藝術少一些那麼「顯性」的自我感覺良好,就不會對於這個展那麼的不酥糊。
照片攝於2011年1月22日台北當代藝術館
《媒體大哼 – 倪再沁特展》(10/12/25-11/2/13)

不知為何有一種展覽(藝術展)在看完之後,就會渾身的不酥糊,而你就是知道帶著這樣的感覺絕對不是展覽本身的沉重、或是觸動一種省思什麼的,即使你知道這種展覽本身的立意或許可以稱上是好的。在有久違陽光短暫露臉的星期六下午,我們轉去了自去年的12月25日開始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置展的《媒體大哼 – 倪再沁特展》(~2011/2/13),在兜完一圈展區,忍不住皺了皺眉頭(當時嘴巴來不及幹醮):要做出符合反骨的展覽命名是不是能夠再像樣一點呢?要不多參考已經被批評有夠沒意義的Mr. Brainwash做出來的「極‧致‧扁平」- 自取的 hyper superflat (見街頭塗鴉藝術家Banksy電影《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否則一個展場域當你又想反諷社會許多現象,但又想跟別人說自己多麼政通人和、人脈超廣跟超有才華時,真的就有夠四不像了(果然已經有人「贏」了去年在同一個美術館看過最爛的《仲夏狂歡 – 葉錦添特展》)…

讀報 | 誰與Banksy一起?

一貫的Banksy在電影裡的自白鏡頭。照片來自Le Monde.fr

說起再過數週的一年一度影壇最盛事 Oscar 2011 (2月27日) 就要正式揭幕了。在此際,不能少的是媒體紛起的預測式報導為這個電影大會炒熱氣氛,當然我們可以說Oscar有什麼了不起,畢竟就是一群主流導向的人給的一個很自以為是的結果論,可是又會覺得電影從業人員在此刻因為一整年的努力而有被實質地肯定還是很感動 – 仍然會忍不住跟著從紅色椅子一躍而起的獲獎者,當他們聽到自己的名字被頒獎人唱出後,種種湧起的情緒而讓我們的眼淚也直直奔流(當然不包括演的太嚴重藝人,如那位真的讓人印象很深刻的Halle Berry)。寫到此,就要步入本文,談及有望問鼎今年Oscar最佳紀錄片(le meilleur documentaire) 英國塗鴉天王首作《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其同時也是我們在去年11月金馬影展最難以忘懷的選片,究竟這位很神秘的藝術家是否會出席盛會大家都在猜(我們猜不會才是Banksy),但隨Oscar的到來,先來讀一讀早於2011年1月初刊登於法國報Le Monde的"誰與Banksy一起弄電影" (Qui a "fait le mur" avec Banksy )[New York Time同時也有刊登相似報導《New Doubts for a Film That Has Truth Issues》(電影真實爭議的新疑點)],看看這部電影如何在全世界蔓延起的話題。

2011-01-23

'10 NYC | 0611 Spotted: Fifth Avenue直擊

看得出這位「小豬仔」是誰嗎?
攝於2010年6月11日紐約第五大道

對於發生在2010年6月的紐約自助旅行,打算完整記實的一篇紐約第五大道,因為照片東散西散在好幾日的行程,於是構思了大半年硬是生不出來。然而,卻在準備一查某個電影資料,連上IMDB網站,驚旅程倒數二日,在重回第五大道的意外「現場直擊」,竟然已經放出預告片了。於是馬上變節,把準備要寫的「讀報練習文」先擱著,讓時間倒回2010年6月11日 – 我們的紐約行第九日 – 那日早上,一個想都想不到的巧合,實在讓我這個台北來的鄉巴佬興奮到全身發抖,亢奮到午后。

2011-01-18

110115 Coen Brothers 的 True Grit

14歲女孩跟著獨眼的真勇氣(true grit)探長(由Jeff Bridges出飾)千里跋涉找殺父兇手
本圖來自電影官網

因為Coen brothers (柯恩兄弟) 的關係,所以想看他們的這部新作《True Grit》(暫譯:真實的勇氣);因為Coen Brothers的作品鮮少有什麼積極的票房記錄,所以讓我們對這部始料未及拉出人氣好成績的《True Grit》更感好奇 (是否與Steven Spielberg(史匹柏)的邀拍有關,Who Knows!)。不過誠如這位周星星影評版大所言,在北美票房可能要破1億8千萬美元的《True Grit》,因為是西部片,又因為少了台灣人很在意的卡司,最後可能會變成不是台灣人的菜。僅管我們的力量有限,還是很推薦此作,不僅Coens仍然力保他們的影像水準 – 甚至覺得較以往更拿捏到如詩般的美學,也當然也注入他們向來精準的黑色式幽默 – 不保證會有直覺性的笑到流淚反應,但淡淡的會心一笑也大添了觀影樂趣,而最重要的是電影所帶著的某種程度"人性面",不失為我們在新年度的一開始增加了生活的勇氣 – 當然戲不能比擬人生,但確實也有了看回我們生命的作用。

2011-01-16

保證易上手的兩道魚料理

烤箱版檸檬鮮烤午魚(上) & 鑄鐵鍋版香煎鮭魚佐四季豆(下)

讓家裡晚下班的那個人可以一回家就有剛盛盤還冒著白煙的晚餐可以吃,應該是一個家最甜美幸福的一景,可是當自己也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要讓這樣美麗時刻天天在晚間七點半上演,實在也不是太容易的事。在這裡就要示範兩道保證易上手不會失敗,還能不僅免於油頭垢面,甚至讓自己美美地窩在廚房作貴婦的快速上桌魚料理:檸檬鮮烤午魚以及香煎鮭魚佐四季豆。

'10 奇幻影展 | Polanski 的 Repulsion

封面圖片來自

電影看了很多年,從中拿取了不少,但另一個全新的視覺與感官里程卻是從2010年4月的第一屆《金馬奇幻影展》展開,而且是要回到這一部真是很老的黑白雙色電影: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在1965年於倫敦完成的《Repulsion》(反撥),正由當年正值25歲青春年華,如今已為國寶級的法國美麗女星凱薩琳丹妮佛(Catherine Deneuve)主演 – 正與1968年紐約的《Rosemary's Baby》(失嬰記)與1976年巴黎的《Le locataire》(怪房客)(Polanski自演)常被視為導演的「公寓三部曲」。說起來,讓我打開對於電影另一層體驗的大門並不完全是Polanski完整地將他擅於營造的驚悚緊繃心理氛圍植入的這部作品,恐怕是後來資深影評人兼金馬影展總召集人聞天祥的這場對我們有些意外的映後座談一席話,不管最後我對於聞老師的任何影評是否照單全收,但畢竟我因此開始認真去看待其實一直都知道的那些構成電影的環節,那怕只是電影裡頭,門的半掩,或是鏡止不動的長鏡頭…。

2011-01-15

像搭雲霄飛車又老了一歲


總不會忘記走過的人這個恰當的比喻:年紀越大,就覺得時間走得越快,感覺好像搭雲霄飛車,很快就沒了。於是,我說轉眼之間,一年又過,也來到了人生一個又一個的其一轉承點。時間過去了,你的白頭髮多增了幾根,你兩頰的麵包肉又鼓了多少,你的體重增加了多少,而最重點是,你的人生智慧有增加更多?有更成熟穩重嗎?有更讓人安心與放心嗎?有覺得自己更好?有覺得……在你自己往心裡頭秤秤一年的今昔對照,又對自己的未來許下了什麼心願呢?無論如何,都希望你的願望可以成真了。

2011-01-11

Wear Music #2 Raised by Swans- No Ghostless Place (Jan '10)


低溫來襲的陰冷冬天,無不裹上厚重大衣的路上行人讓街上景色構成清一色的深,此時只見天空緩緩飄下細雨,不知是否該打起傘的大家只好加快腳步趕往只有自己知道的下一站,耳機裡是才認識的Raised by Swans那張No Ghostless Place專輯,感傷的音樂與淒冷的歌聲不知本該就會這樣,還是因為此時此刻之景的感染,一種清冷直透於心。然後我翻轉專輯,發現那確實堆疊上的是像聽說的加拿大無邊無際之冷,不過暫時不想抽離,讓這張2010的遺珠音樂兀自在耳朵裡流動。

2011-01-10

101225 Black Swan

Natalie Portman邁向成熟演技派的Black Swan一幕。
圖片來自IMDB

芭蕾那裡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讓雙腳違反自然天性極致墊高的移動,然後雙腿一躍凌空飛起,必須刻意才有的輕盈身體在空氣中畫出一個美麗的形狀 --- 而當身體已經被允許追求到深層潛力的探索與挑戰,當因此有所意圖的求好競爭並贏得更高的目光時,最終會讓人毀滅的芭蕾還是一個美好的事嗎?其實很多事都是這樣!流傳了一百多年的柴可夫斯基那齣經典保留舞劇的Black Swan Pas de Deux (黑天鵝雙人舞) 或許在走入了人心的黑暗與交織後,總又教很早就有所質疑的我們,再一次停下來想這個問題。êNatalie Portman摘下2011金球獎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后冠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2011-01-09

讀報 | 2010 十大(2):十部值得出手的電影

在多部法國片會迷死人的Guillaume Canet (尤其是'07年 Ensemble, C'est Tout),
導了幾部片而被喻為準大師。忍不住不用他做本文封面。
圖片來自此網站

Le Point媒體2010年終十大系列的之二分享,當然是要進入我們一直就很瘋狂的電影世界:Pour (ne pas) oublier 2010 : dix films qui valaient vraiment le coup (譯成十部值得出手的電影)。不過這份清單,個人認為還是有遺珠,例如去年底才在法國上映的塗鴉怪卡Banksy那部已變成一種現象且仍有輿論討論之作《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見曾摘錄的「Banksy: 街頭藝術的鬼魅」)、讓美到脫離現實的Natalie Portman變成演技派女生的《Black Swan》(黑天鵝)、那部醞火卻可見Juliette Binoche爐火純青演技而讓其摘下2010坎城女主角后座的《Copie Conforme》(愛情對白)…等,可惜去年開始認真記錄所看電影清單已是11月以後的事,否則也要來個自娛的素人版Top 10電影。最後,隨本文附上Le Monde以及New York Times 的2010佳片清單引為另一參考。

讀報 | 2010 十大(1):十個會讓我們緬懷的人

成為這則2010年緬懷印記的Louise Bourgeois,
我們曾於2010年紐約行的Brooklyn Museum
遇見館內典藏的在2003年所做的The Couples。
 
全心全意為空白的2011年填上更多美好的東西之際,稍稍將時光機器倒回到才剛結束的2010年。很多的好事,也有很多的不好事烙印在2010年的時間裡,法國媒體Le Point為我們做了一系列「2010十大不得(不)忘」(pour (ne pas) oublier en 2010),我很有興趣,先選了"pour (ne pas) oublier 2010 : dix qui vont nous manquer" – 「十個會讓我們緬懷的人」來讀。

2011-01-08

搞太大的紅酒燉牛肉

Bœuf Bourguignon。紅酒燉牛肉。
攝於2010年12月26日

憶及2009年從一趟巴黎與倫敦雙都行帶回一身歐味後的沒有多久,那部湊巧也緊跟著在台灣上映的《Julie and Julia》(台灣官方片名:美味關係),除了因隔了六十多年的兩代雙J不約而同皆有著鶼鰈情深而動容 – 還因此啃完了那本老Julia Child(茱莉雅柴爾德)的綠皮回憶錄書《My Life in France》(我在法國的歲月),在這裡不談Julia Child在書中無比真情流露地揭露她如何地仰望夫婿Paul,那種相知相惜令感同身受的我不知掉了多少眼淚,而是要回溯已經讓我們念念不忘超過一年的紅酒燉牛肉 (Bœuf Bourguignon) - 說是要透過反覆練習才能抓到訣竅。總之,生日再獲22cm中型Le Crueset那只讓電影裡兩代J女士煮出看起來就很美味的紅酒燉牛肉,再有了簡易版的食譜,還不趁著清閒的週末午后試作,只是既然下定決心要做,當然最重要的燉牛肉香料也得備齊,然後就跑到了來台灣就變成貴婦身價的法國品牌Oliviers & Co.採購,這下真的把做法其實很簡單的燉牛肉搞太大了。

2011-01-07

110106 Chloe

Chloe
圖片來自官網

自從2010年11月中旬將家庭劇院一口氣建起,迄今不到三個月已經看去了20多部影片(這還不含影集系列),這部才觀畢的2009年《Chloe》(中文片名:色誘) 雖然不會讓我們覺得是最好的,但最後從黑畫面所跑出的白字電影幕後卻遠比電影本身更讓我們大驚小怪–畢竟是讓我們仰頭的電影大師Atom Egoyan (艾騰伊格言) 之作,即使我們還是很奇怪已經立定一種讓人不全然懂但卻會很喜歡之影像語言的Egoyan,會拿著2003年法國片《Nathalie…》(中譯:愛上娜塔莉)改編重拍實在不像我們一直知道的導演。也即便電影仍保有技術可言的藝術畫面,但這齣一個多小時的電影,仍讓人覺得少掉了導演向來會有的那種讓人想一直跟著走下去的東西。於是就越好奇那位曾在數年前用《Where the Truth Lies》(中文片名:赤裸真相) 蠱惑我們的大師之舉,然後想更靠近他的這部作品。

2011-01-05

讀報 | No Anorexia 拒絕厭食症 (2010.12.29)

攝於2007年9月26日。巴黎傷兵院前。

無論一年的總體是用什麼樣的姿勢表現,但總是到了年終時節,我們都還是會因對未來的滿心期待而洋溢著節慶的興奮,然而很多事情都還是在地球的繞行運轉持續發生。在2010年的倒數二日,最讓人震驚的消息莫過於披露在歐洲媒體Le Point20 Minutes的這名瘦成紙片的28歲法籍女模Isabelle Caro死訊–對於她,我們的2007年二訪巴黎期間,那日在金碧輝煌的傷兵院前,手中取來的免費報,或許我們都忘記當日報上的具體新聞,但那一幅佔掉半個版面照片,文字標題說明正張貼在義大利的Isabelle Caro裸露其乾癟塌陷的身體以及隨附的"No Anorexia"海報,卻讓人一眼見了也就深植在記憶中了…

2011-01-02

'10 NYC | 還債文:0611 NY Dosas街頭印度小吃

因為經營好吃路邊攤而成了紐約名人的斯里蘭卡籍老闆Thiru Kumar,
親切可愛的變成紐約行中難忘風景。

總是這樣,跨過一個年度,自己鞭策應當要完成的一篇篇旅遊記文還是卡了一大半,略感心慌意亂中(其實又沒人催),稍加調整步伐,決定開春之際,先完成此一「還債文」。畢竟我從笑容超可愛的外國老闆老芭(芭樂特(Borat),長得真的很像啊!不信點這裡見真章)手裡接過他自製的街頭餐車名片,點頭如搗蒜地答應著他回到台灣要幫他宣傳。雖然我也知道我的網誌向來不攻人氣,也向來不主動對外行銷,雖然我知道在「紐約 小吃」的關鍵字搜尋下,我一直人氣都很疲弱的文章應該是在100篇以後,但總是還有第101篇的機會 – 我樂觀的想著。話回主題,為位在華聖頓廣場西南角的街頭小吃N.Y. Dosas South Indian Food加上的前言:你可以錯過紐約大學的一遊,但來到學生氣息甚濃的Greenwich Village千萬得移駕至此,除了挑戰味蕾一嚐在台灣少有機會親近的印度素食可麗餅,尚能夠與兩手忙著呈現熱美食但始終找空展現親切的老闆話感情。

Bonne Année 2011。民國100快樂


時間流動,「跨年倒數」年年都有,但可能都沒有像孫逸仙先生創立中華民國步入"100"這個里程來得有意義,畢竟我們都曾被讀來會讓人驚心動魄的同一面歷史強加在成長歲月中,於是也都會知道「中華民國」在風風雨雨中,甚至是從中華歷朝歷代的教訓中,確認100這個數字獲來不易!市井小民樂於見證這激情時刻,在跟著對窗的意外可及之台北花博所綻放的高空絢爛煙火一起倒數,跨越歷史之際,站在只有兩個人的小陽台上,我們於是也感動的相互擁抱。只是儘管在這之中,對於我們來說,隱約可以確定有什麼是在改變,心情上更珍惜或什麼的…但日子仍是規律轉動的齒輪啊!我們的頭只能一直往前,生命時光要一直努力啊!(怎麼突然有點感嘆~) [封面圖片:抖動的圖樣其實是花博權貴煙火在2011年1月1日零點整所點燃的100字樣。*「權貴」顧名思義是憑我們也不知道要擁什麼樣條件可獲的邀請函才得以搭上所謂貴賓專車入場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