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0

Best of 2011 | En top ten- Albums音樂專輯


2011年即將謝幕,感謝有這些音樂陪伴我們。這是我們的素人版心目中十大專輯 – 當然是聚焦在硬地搖滾 (Indie Rock) 音樂。然後引用雜誌的"C'était mieux demain" (這是美好的明天) 開場…啦~啦~啦~

2011-12-28

2011 EU Trip | 一直遇見的建築大師Jean Nouvel


在倫敦或是巴黎旅行,其實最大的bonus應該是在城市內向來多元的街頭建築風景!歐洲、美國、或是日本…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已是族繁不及備載,光現在這樣寫,腦海就迸出好幾個透過旅行交會而認識的人物,而他們之中的好幾個則是那麼沒有辦法地會教人不斷地遇見 – 打破時代風尚工藝而開創出自己一條路的法國人Jean Nouvel即是一個代表的印記。其實這次跨英吉利海峽所不斷遇見的Jean Nouvel也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只是因為我們的旅行地圖多收納了一個里程碑,於是就想要來整理2009年以來所累積的Jean Nouvel印象。

2011-12-26

JOYEUX NOËL 2011 (12/23-25)


每年總都覺要記一下的聖誕紀念日,在來到2011年應該是要把時間推回至星期五 (12/23) 就很有想要過節心情的中午,然後展開的是很久沒有的好料吃不完:同事聚餐的法式潮餐廳〈Just in Bistro ZXE〉& 兩個人戲後意外發現的地道新彊食館〈帕米爾〉;中間夾著的是還好有雨來打亂的建國百年戶外舞台劇〈人間條件〉(〈綠光劇團〉演繹);以及聖誕夜很晚才得慶祝的應景餐,與星期天再見冬陽一定要燃脂的暴騎 (事實上也沒/_\)。記錄文加上的主題曲〈Paradise〉(〈Coldplay〉演繹) 就當是今年聖誕節剛好盤旋耳邊的回憶好了。

2011-12-22

2011 EU Trip | 1016 Saatchi Gallery《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New Sculpture》特展


來到倫敦的第一天,才將肩頭上近廿公斤的大包從旅館卸下,等不及就要將我們數訪倫敦的行腳地圖第一次拉到西倫敦〈Sloane Square〉區域,試圖用已是置展最終日的《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New Sculpture》來成就我們聽聞許久的〈Saatchi Gallery〉小旅行首發經驗 – 藝廊於1980年代中期啟用後即以呈現當代藝術而聞名,並為〈Sloane Square〉一帶挹注更貼切的上流氣息。

2011-12-18

111218 久違冬陽下的輕鬆騎

開心套上法國買來的車衣輕鬆騎乘去

陰鬱數日,早上八點多鐘在暖被中醒來,驚見陽台外的太陽高掛,於是心情怎不甚好!一頓豐盛的早餐 (很怪的組合:現蒸阿給+自製香菇Omelet+巴黎咖啡) 後,倉促中決定跳上空晾在陽台月餘的自行車到河濱公園曬曬暖暖的冬陽去。

2011-12-17

111216 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L'affiche française
 ©  Paramount Pictures France

11、2月間囫圇吞棗,一個半月快要30部的電影,結果為我們拼到了2011年"100"的紀念數字 (開始用excel逐部記錄看過的電影變成不會忘光光實在很不錯)。今年度的第100支觀影,沒有想到是12月份再上電影院 – 我們默契年底一定要來做一趟有十多層樓高的IMAX感官刺激之旅,所頭暈目眩收進眼底的竟是非3D電影:《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其實用兩個半小時看完的動作片,映後充斥滿腦的感想不盡然跟電影本身太相干 (商業娛樂片仍側重抒壓功能,雖然MI 4已是系列電影最好的),主要還是完全就是等於戲裡神話人物Ethan Hunt本人的阿湯哥,在一晃眼逾15年之間 (MI 1為1996之作),好像年歲增長卻仍然可以一付俊俏迷人貌 - 這次MI 4有時看他隨風揚起的髮竟然沒根是白的,體態也還能儘可能的hold住,實在會有點嫉妒時間對帥哥怎麼能如此之仁慈,可是就在我們隨著電影情節走下去,當阿湯哥為了任務在全球第一高樓〈哈里發塔〉(原杜拜塔) 攀岩,我們還是無可避免地被巨大打擊到:『原來地心引力不可違抗,帥哥最終該「掉」的也會被迫「掉下去」;』然後最終還是忍不住的想:「都年近半百,阿湯哥這樣搞下去會不會太辛苦了」 (總還是有點讓人不捨),結果就有這樣一則消息…

2011-12-14

記休假二日 (12/7-8)

陳順築個展《殘念的風景》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11.12.02-2012.01.29

逼近歲末年終之際,把公司給的年假清空是被規定不能將假帶到下年度的上班族必做清單之一,我找上可配合的時間,一口氣連休了兩日。雖然48小時休假沒什麼特定的過夜玩計畫,而儘管想是想輕鬆度時光怎樣都好,但也沒想到不必工作的時間實在更匆匆,於是我們好像什麼都沒做就讓這兩天擦肩而過,然後未意料星期五上班日怎麼可以整個人精神不濟 (冏)。現細回到當時,休假第一日,光到銀行重置資產就去掉半天,接著下午以為往南跑就可以逃掉風雲變調的天氣,那知到了桃園山上還是被下午報到的冷鋒雨追,然後還搞了一場迷路記而鍛羽而歸;休假第二日則還好稍微有了具體行程,當代藝術館的觀展行所順道衍生的台北巷弄尋訪、另還有撫臺街洋樓的老照片展巡禮、以及晚上蹺掉法文課犒賞給自己的德式晚餐,就也稍加平衡了休假首日的虛擲光陰。

2011-12-12

2011 EU Trip | 1019 Bombay Bicycle Club + Brixton 倫敦演唱會


猶如看了很久的電影情節搬到我們之間,一樣的城市、一樣的地點、一樣是演唱會、一樣是爆滿的場景,一樣是夜晚最後的繾綣…,然後已經夠棒的Bombay Bicycle Club表演變成好像不是我們至今拿來回憶那晚的重點,而是這個在倫敦的最後之夜,拖著幾近虛脫的臭皮囊,仍必須整理房間裡用四天時間長成的土石流時候,還能演一齣與電影如出一徹的戲碼,就這些種種也可以放進我們的旅行里程碑 : D

2011-12-06

2010 NYC | Leon Levinstein在MET的攝影展 (舊文重編)


在巴黎蔚為完整地體驗紐約咖攝影師Diane Arbus的紐約,怎麼說都是一個很奇妙的經驗,然後我們自然而然會回溯到另一個不曾享有高度人氣的攝影師Leon Levinstein鏡頭下的差不多時期紐約:2010年展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Hipsters, Hustlers, and Handball Players: Leon Levinstein’s New York Photographs, 1950-1980》。說Diane Arbus的夠直接、原始以及去掉所有矯飾去找到「可允許拍攝事物」之外的「怪胎」(freak) 主題,那麼早一代的Leon Levinstein (1911-88) 則是以與都市共存的那些我們無法想像、或甚可以說討厭鄙棄的人物及時間出發,早習慣擁抱美麗事物的我們,其實在通過Leon Levinstein破除正規好看框架的街頭作品,就也能被打到好幾下。

2011-12-05

2011 EU Trip | 1023 Diane Arbus在Jeu de Paume攝影特展

匆匆觀展後,
在Jeu de Paume隨附小咖啡店暫歇

這兩年的城市旅行 (紐約→倫敦→巴黎),紐約女攝影師Diane Arbus大概已變成跟我們極有緣份的藝術家之一,只是自2010年即有的紐約MoMA至才結束的2011年倫敦Tate Modern所擁有的浮光略影,自然都遠遠不及後來在巴黎第一次去到的Galerie Nationale du Jeu de Paume (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 專展來得豐富跟完整。儘管我們最後都還是覺得有點被特別用€19 (兩張票價) 去看在城市拼命遇到的作品之舉打敗 (莫非還是展館的更有吸引力),然後最終還是對於忘了利用Euro Star票券享受入館買一送一的折扣而感覺臉歪掉,但無論如何,遇到Diane Arbus多次後就覺實有必要好好弄懂她,雖然我們都有點心虛自己始終都保持在「只是知道」Nicole Kidman詮釋的《Fur: An Imaginary Portrait of Diane Arbus》(皮相獵影)(2006) 之狀態!

2011-12-04

111202 The Ides of March


會生出這個週五晚上的〈The Ides of March〉(中譯:選戰風雲) 的觀影,還是那趟歐遊行的延展。總之在倫敦與巴黎街頭皆隨處可見的電影海報就也讓我們鬧了一個笑話,尚不明這張合成了電影兩位主角半邊臉的海報是怎麼被我們拆解,從頭到尾只有看到一個Ryan Gosling (左邊者) 的我,當有那麼一天順勢 (指著海報) 說起了Ryan Gosling有新作啊!接著腦子依稀留有George Clooney (右邊者) 臉孔的另一人竟接話:記得George Clooney也拍了一樣的海報。然後旅程走到倒數的四、五天,巴黎歌劇院區再遇這張海報,我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只有一張海報!回到台北,12月2日電影上映首日,我們就迫不及待趁著我快樂提早放風的工作日,跑去看這部將海報上兩個青、中生代演技派男星尬在一起應該會很讚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