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7

2012 台北電影節 | 0705 L'Enfant d'en Haut


該是歡樂的高山雪地度假之貌,但這一次,由向來喜歡用「邊界」這樣場景描繪在正規社會邊緣遊走之小人物的法籍女導演Ursula Meier來說的話,我們卻是感覺難以呼吸跟難過。這是我們在若干年前光點電影院的《Home》(邊境家園) 後,再次體會Meier用一貫緩緩鋪陳的語調說一個真實殘忍的故事,只是那次由戲精Isabelle Huppert所主演的《Home》,我在公路旁那一家四口正跟生活搏鬥時難拒周公的邀請而幾度昏迷,因此無論如何都是帶著惴惴不安來看跟現實交戰的「山上孩子」(原文L'Enfant d'en Haut直譯應為此無誤,我整個被中譯誤導,一直以為Haut的頂部意指「上面孩子」正是說「排名在前」的小孩,然後隔日被法文文盲精準糾正像是被刮了一巴掌,冏到不行),不過儘管《L'Enfant d'en Haut》相對閱來更輕鬆,但故事內容還是很不容易啊!就說為了買衛生紙跟牛奶而變成小偷的12歲男孩,本來也覺得他選擇偷那些每年雪季都要開名車上山度假的中產階級倒也無傷大雅 – 有跟社會主流挑戰之感就還蠻爽的,可是他最後的那一個順手牽羊是怎樣,真的抓來打屁股遠遠都不夠。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在六、七月的時間整個擠壓下,也就只為我們選了兩部法語電影 – 都是根據訂來的法文周刊《LesinRock》介紹選片。不過再次因為電影節回到前兩個星期因為「周先生」《2012重演-在記得以前》舞作曾到過的「中山堂」,自然對於場域感受是不可同日而言。總之,得以深刻感受到復古懷舊氛圍的「中山堂」,突然覺得可弄成台北的"Gaite Lyrique" (巴黎用劇場舊酒新裝的社區藝術中心),然後我們就會幻想沒走近過的《堡壘咖啡》會不會跟"Gaite Lyrique"咖啡店一樣有格,那知那裡一整個冰冰冷冷,管他食物口碑,那樣子的慘白環境誰坐得住啊?感覺愛搞大的台北市長其實還是可以思考比較實際的東西啦!

中山堂

慣有的「很愛罵」還沒正式告一個段落,其實我們也來到一個歡樂無比的高山雪季裡,在陽光與白雪山頭間的火紅纜車帶出度假旅人的興奮心情,然後鏡頭一轉再慢慢地zoom in,於是帶進了一個前青春期男孩Simon,還沒有任何對話,在安靜緩慢的步調間,我們終於慢慢看懂男孩在演那一齣,接著的故事輪廓當然越來越清楚。原來在雪季假期裡,當那些開著名車的中產階級人士忙著用他們名貴的雪撬鋪天蓋地的消費山上白雪,這個貌似一個人孤孤單單但實則跟大姊姊同住的男孩Simon,卻為了所謂的衛生紙及牛奶那種上不了檯面的生活物件,忙著夾雜在「有錢人」之中伸出第三隻手跟接下來的買賣生意;然後美麗的大姊姊Louise搖搖晃晃跟管他有沒有明天的姿態出現 (姊姊正是由法國當夯的超美麗Léa Seydoux來演)。其實到此,《L'Enfant d'en Haut》也不過才演了十多分鐘,然後我們就錯亂在時間裡,梳很硬公雞頭的姊姊、Golf GTI第一代或是很大台的二手BMW M5(都是懂車人才知的跑車款耶)…等等,我們彷如變成置身在八○年代…但無論時間在那裡,拿瑞幣或歐元也不是重點,反正這種故事都不怎麼會改變。 

© Roger Arpajou
這樣的馬路邊是導演慣用的場景,在前作《Home》裡即是以住在公路旁的一家人為設定
演Louise的Léa Seydoux其實國際能見度越來越高
到底是姊弟、母子還是女父
這叫做給人沒防備心的搭訕
被抓了,連同通行證都被丟掉,整個養家工具一瞬間沒了
最後讓人對男孩搖頭啊

為了基本生活作小小的違規勾當的Simon,本來我們非但覺得無傷大雅,甚至他專找度假遊客下手之舉正深得向來也愛與所謂的社會主流挑戰的我們之心 – 幾度擔心Simon就要被揪到警察局,但最終仍然沒有,然後看到那些度假人被弄得很「沒腦」感覺就也蠻爽的 (尤其講英文的為最,一整個有藉題發洩工作上被白種人消費之快感,反正我就笑了),不過Simon還是有應該是心智仍然不夠成熟而貪過頭的時候,只是那次被一個大男人打到趴地不起,我們還會有點心疼,但最後的順手牽羊就真的是「到底怎麼了」– 然後誰不會想丟掉他啊!Simon像是一個人在過生活,然而《L'Enfant d'en Haut》著墨更多的是他與Louise之間的關係,弟與姊、子與母抑或是父與女都是在電影裡不停被拋出來的問題,我們也都發現Simon是如何「深愛」著Louise,而這樣的伊底帕斯 (Oedipus) 情結,其實我們也不難從美麗的滑雪客 (由X檔案的Gillian Anderson詮釋) 被Simon很「小大人」又像渴求母愛、又像搭訕的行為看出呢!可是又好殘忍的是這樣的有錢貴婦其實他們的眼中這些「山上孩子」通通都嘛一樣,講了再多次的話也一樣。電影的這些種種不用太明白的方式來說清楚,也是我們覺得Ursula Meier說故事很有功力的地方。 

說的是被正規社會摒除在外的人物的《L'Enfant d'en Haut》,當然怎麼樣都不會是個開心的故事,即便Simon與Louise有那種玩到在雪地打滾的時候,但生活烏雲就還是在他們頭上盤旋不會走,然後滑雪假期過去了,遊客們一哄而散那沒留下什麼地離開了,接著季節工人要轉移陣地找其他工作了,大片的白雪地裡,只剩下Simon一個人,他好像找到自由所徜徉的雪景裡美麗的讓人倒吸一口氣,但最終我們也會知道接下來的沉寂又該會如何讓我們感覺窒息了…(上山纜車或是一些滑雪設施在一個時間點軋然停止,不是讓我們都人既感傷又驚懼)。最後是本作交出的精彩配樂,一查之下才知是已經在英國樂團頗富盛名的John Parish - 他可是常與PJ Harvey合作捏!

當然說了那麼多以後,也要回頭讀一下周刊《LesinRock》,找到這個有趣觀點,說Meier滑雪站的攝景就像是Fritz Lang 的《Metropolis》(大都會,1927)、Scorsese的《Casino》(賭國風雲,1995) 或Cameron的《Titanic》,在亮麗的背後是骯髒或不堪 (recto: routilante; verso: déchet);還有我們都很有類似經驗地在電影裡,能夠找到達頓兄弟常在電影裡賦予的人物特質 (一直聯想到《Le gamin au vélo》(騎單車男孩))等。

Violà!  

  


L'Enfant d'en Haut at allocine 
L'Enfant d'en Haut at IMD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