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3

110702 The Tree of Life


久未進戲院,挑上這部挾著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影片聲勢,然我們在而言卻顯而易見美籍老導演Terrence Malick (b. 1943) 太過沉溺於自己的《The Tree of Life》(生命樹),其實事出有因。不知是不是有人太過天真,一意孤行覺得自己今天早起趕上IMAX早場,就能搶進夯到一個不行的《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變形金剛3),我也只能配合演出 (為人好友生活的好tough喔),也當然可想而知戲院的現場如何的大排長龍 (一早濃妝豔抺的正妹多到不行是不可思議的景像),我們也絕對是鍛羽而歸;然後回程途中,想說既然都已起早,那去其它戲院拼一直都有點想看的《Green Lantern》(綠光戰警),結果這家戲院不賺白不賺,索性所有的廳都拿來演效益高上許多的《變形金剛3》,於是我們一轉念,人就已經坐進了鄰近另一家戲院寥寥沒幾顆人頭的《生命樹》優惠早場次(一張票還是要NTD230)。(7/4的一點補充,還有看到Sean Penn其實跟Brat Pitt是一個模子印出來就想到法文學的:Tout le portrait de son père!)

---------------------------------------------------------------------------------------------
電影的梗概大致簡單,主要是在講人因為一些事而開始去追尋生命根源的故事 – 於是事業應該有成 [是那種會偷瞄辦公室正妹的正常男人] 的Sean Penn [有時叛逆的會讓覺得想把他塞回肚子裡的大兒子],在一天我們也很難確切知道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生命的歷程倒流至他的童年時光,回憶帶著他目擊自己如何在時間裡慢慢地流失自己的天真:「那一些真的回不去了」青少年的Sean Penn這樣說。透過Sean Penn第一人稱的主觀式記憶,我們與他一起倒流至1950s年代,他與當今時代裡可能很難找到與還是一直都有的希特勒嚴父與美麗慈母 (父正是Brad Pitt,而母則由透過此作被討論很多的氣質女星Jessica Chastain擔任),以及兩個純真的弟弟在德州的郊區一起生活。

由反而比較老的Sean Penn來演踏上回憶之途追尋生命根源的孩子
回憶裡像希特勒的父親,對於孩子們的原則與規矩永遠自己在破壞
誰在回憶裡不會有一個美麗溫柔的母親而讓你愛上他呢?

然後透過導演Malick的緩慢鋪陳與漸進式的鏡頭流瀉,於是變成有點老的孩子的flash back變得不很簡單。現實與內心的跳接 – 除了在時間序上有現在以及回去的1950s年代,另腦海中的想像也摻和其中;有舞台式味道的母與子流番上場的對比旁白 – 對這個大地 (上帝),母親的堅信與兒子的質疑;有如詩的美麗影像來支持回憶旅程 – 大量運用流動的元素,並且讓這些是用很多不一樣的方式去呈現,諸如流動的河水、被風吹動的葉子、漠地裡隨風捲起的塵沙、移動的雲無論是這樣抬頭看著或是映照在2000s年代大量應地而生的通天高樓玻璃幕上、小時候家裡倚窗的白色紗簾搖曳或捲動…等等。

起初我們都用著「這是今年坎城最佳影片」的尊敬態度來觀摹此片,也尚能跟著實在很慢的時間軸去追隨導演試圖用「家庭」與「信仰」等所要傳遞的一個中心思想,即便在一幕幕美麗如詩作的畫面中,摻雜著導演似乎要用一些表達幻想的特效來賣弄他在生命中所領悟的自己一套哲學…。然後,漸漸地當這樣的鏡頭變得過多,我們卻不禁漸感不耐,而最終在這樣一個電影中,變成了其實也是現在的理論才推敲出的地球誕生或是恐龍曾存在之說法的一個實現 (原始時代的恐龍一出現,有人竟想要舉手問是否電影院放成了"Jurrassic Park" – 多諷刺啊!冏~),於是我們竟開始為這位怎麼也算是拍出不少經典佳片的老導演感到好生尷尬!當然我會很好奇為什麼一直都還不錯的導演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呈現這樣一個主題的電影,畢竟每個人都可以有他的生命哲學,也可以有他的信仰,但要把一個很可能隨時會被明天的新證據推翻的假設理論 (大骨頭化石很可能明天就不被叫恐龍) 用在資源可以這麼雄厚的影片中,有種導演好像那種男生宿舍裡宅男只能用「蘇伊士運河」自我安慰的感覺 (見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的生動描寫),確實會讓我們替導演感到不好意思吶!

雖然電影觀畢有種「喔!這就是今年Robert De Niro所領軍的坎城評審所評選水準」的就只有這樣的恍然大悟 (本來也對Robert De Niro是否有品味這件事深感質疑啦),不過我還是要稱讚一下我覺得大概還算蠻棒的一種「劇場式」結尾 – 有點老的孩子最後跟所有的回憶在一起,不能言的這些回憶所展現的僵硬肢體動作卻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另外還有電影裡講究的場景佈置也教人開心,包括1970s有Eames夫妻設計的LCW休憩椅、2000s有疑似Harry Bertoia的Side Chair做吧台餐椅與Ludwig Mies van der Roche的包浩斯式巴塞隆那椅…等。

位於回憶者Sean Penn一旁即為Roche的包浩斯設計代表巴塞隆那椅

最後是電影被我們看成這樣,免不了去查一下評論,撇開IMDB很高的素人評價 (真的假的,大家都能buy in 導演的自我感覺良好?),回到法國部份,分別3,52,6 (總為5顆星) 的媒體與觀眾評論倒覺得公正一點,雖然我還是好奇怪一些很有威信的媒體,如Cahiers du Cinéma或Le Nouvel Observateur都給了滿分吶!

補充:法媒評論節錄
Cahiers du Cinéma (*****)
C'est dans ses mouvements ascendants ou erratiques, décrivant des ouvertures permanentes, à la fois joyeux et effrayants, que "The Tree of Life" trouve toute sa profonde légèreté : quand l'élégie des origines est aussi un art de la fugue. (在向上或間歇的移動中,敘述了永恒序曲,無論喜悅或可怕的,"The Tree of Life"所擁有的深刻亮度:生命根源的哀歌也是一種漫遊症藝術)

Le Nouvel Observateur (*****)
Malick y parcourt la gamme cinéma avec une vélocité ahurissante, toute note est de la main d'un virtuose, qui créé une vérité de l'instant proprement sidérante, pour ainsi dire à chaque plan (...). (Malick用一種讓人目瞪口呆的速度成就電影音階,而每一個幾乎是代表一個計劃的音符是出自於演奏家的手,其創造了本身時刻就很驚人的事實)

Les Inrockuptibles (***)
Quand Malick reste cinéaste, c'est splendide. Quand il se fait métaphysicien, théologien, ça gonfle. "The Tree of Life" est donc un film imparfait. Mais on admire le geste plein de panache d'un des rares cinéastes qui va jusqu'au bout de son délire, explosant toutes les règles en vigueur et bravant courageusement le prêt-à-filmer et le prêt-à-consommer. (當Malick是導演時很耀眼,而當他做玄學等形而上的空想與神學家,就很膨脹(自負誇大)。"The Tree of Life"是不完美的電影,但我們會佩服這種沒有多少個導演敢這樣嚐試自己妄想的態度,然後用魄力與勇敢挑戰現成電影與觀眾的所有規則。)

Bande-annonce de "The Tree of Life"



The Tree of Life at IMDB
The Tree of Life at official site
The Tree of Life at Allocine (frança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