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巴黎、倫敦、紐約…這些全世界頂尖的城市,為什麼次數已經多到有種了無新意的程度,但我們卻總還是有種偏執,今年是巴黎、明年是紐約、或是再隔年是巴黎+倫敦,也許我們發現這世界很多東西可以探索,但卻不如回到一個夠熟悉的深度城市發現她的點滴變化,以及穿街越巷的用預期之外的心情來找到什麼而感到更外驚喜與興奮 (當然也說不得準,下回包包背上可能去到人生地不熟的國度)。紐約之所以可以讓我們甘心追隨,不就還有那些在一個轉彎處,鼻尖不小心就碰上去的街頭藝術 ---- New York New York ---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要喚她兩次名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2010年的二訪紐約,定調較首次至紐約少一些走馬看花,並融入多一點城市的認識,於是行前資料的擷取方向也自然而然有別。第一次的走訪城市,在極度有限的停留時間,總會期許自己能夠擔任一名「稱職」的觀光客,所以被劃入一般重點的訪問地點即為口袋清單,至少與這些標地物完成交會並留下什麼證明,可以表示自己確實「到過」這個城市;而再一次的前往城市,帶著對城市的多一點熟悉感,雖不致於妄想自己因此在地生活,但總想對於自己在這個不那麼陌生的異國城市裡,擁有更多的掌握性,更知道自己想要從那裡頭獲得些什麼,於是就從更多來源增加我們的旅行書冊廣度與深度,並且刻意的前往尋訪,至於在這個什麼都有的大城市裡,很多意外的時刻難以避免,於是我們選擇用力互助的去記下這種邂逅,然後在旅程的結束,用照片細數回憶之際,再回頭用時間找資訊補充,我想這大概是我們每每在觀覽旅行照片時,明明照片沒有拍的比別人多,但往往卻還得花很多時間完成照片整理這件大事。
New York New York --- 之所以總要讓人讚嘆及愛惜的喚她兩次,總是在於她那轉過一個街角或是越過一道橋就是一個獨立的城市風景,Upper Town、Midtown、Union Square、Times Square、Chelsea、Greenwich、East Village、SoHO、Lower Manhattan、Brooklyn、Williamsburg…,各自有著自己的風情與呼吸節拍,在這之中,或許車水馬龍與人的川流不息讓人難以喘息,或許向上崢嶸的水泥牆往往讓人壓力好大,或許城市只會擴大唯利是圖的發展讓人心生厭煩,但我們還是會慶幸這裡面,總還保留著一隅,可以讓我們去發現與探索。於是走過紐約,無處沒有隱藏著驚喜,這些感覺是自然融入城市腳步的藝術氣息也就讓紐約是紐約,而我們又怎能不感於這是一個怎樣的全世界,僅管我們有多討厭鼻孔往上翹的大美國心態呢!
當然那些被我們或有意或意外遇上的每一個放在城市一角的物件與展品,都會有他們值得讓人深探的故事與背後,不過為誠實反應我們在城市停留也僅是匆匆過客的型態,所以就儘量用兩篇文的篇幅來簡短記錄這些。本文的許多資料是在旅程之後從這個【New York, New York】站台獲得。
Midtown
LOVE (長360 x 寬360 x 厚 180 公分/ 鋁製、紅藍漆),來自Robert Indiana,1970年代 曼哈頓第六大道與55街交叉口 |
美國Pop藝術家Robert Indiana的鋁製外紅內藍LOVE雕塑件,可以說是美國文化經典icon,其早已經成功入侵到美國境外的許多城市,其中包括溫哥華、日本新宿、新加坡,甚至台北101大樓前的廣場皆可見。不僅如此,資料上還說搜尋網Google在2011年2月14日情人節運用這個圖像在首頁發表應景的設計。座落在動輒十數層商業大樓的 55 街與第六大道交接口的這座有著光滑表面的LOVE高達三米六,在設計上極具巧思,除了採用的紅藍顏色故意的不協調,使用的字體也刻意的有權威與份量,而鏤空的四個字母之堆疊安排絕非巧合,看L與V相接合是撲克牌的黑桃形狀,O選擇不對稱的傾斜一邊,E的鏤空開口則以圓弧呈現,於是藝術家讓一個平凡再也不能平凡的LOVE (其實這個在生活裡有多重要),用極其特別的方式並強迫觀賞者用不同角度去檢視與關心的立意讓人感受深刻。當然這座巨大鮮豔的LOVE放在冷調的商業區,在經過數十年的時間磨合,早已成了這個區域呼吸的一部份,其也絕對柔化了這裡現實匆忙的氛圍,誰不是經過了LOVE都會放慢腳步,甜蜜一笑,並且跟著你的好朋友或是伴侶,站在這個LOVE面前,希望透過指間影像讓這個標誌為這個時刻留下一個永恒的見證。
LOVE各式變異版
SoHO
隨城市經濟的發展,雖然自由群聚的藝術家們早已因為不堪房租的負荷,紛紛選擇將創作的基地從SoHO轉往郊區的Brooklyn或Williamsburg。藝術家的出走遷徒,但他們在SoHO留下的痕跡,以及此區固有的鐵鑄建築特色,讓SoHO成了文化古蹟的保留區。也許我們會感嘆SoHO曾幾何時變成了另一個第五大道的戰場,但其實細細品味這裡,仍可聞Bohème風格的藝術氣息,也即便像是Prada這種全球頂尖的時尚品牌進駐,他們要做的是讓自己的品牌視覺適應不能夠改變的原有建物,又或是任何新建物都得依循這裡的建築特色去發展。無論如何,SoHO都還是值得讓旅人在有限的旅程中,特別留下許多時間,盡情地在巷弄間尋探並找到意外的驚喜 – SoHO, never let us down!
Subway Map Floating on a New York Sidewalk,來自Françoise Schein,1985年 110 Greene Street地面上 (鄰Prince與Spring街,SoHO Building前) |
飄浮在很有味道的SoHO Building人行道上的公共展件很容易因為行色匆匆而忽略,要不是一日早上經過保持手癢街景亂拍的習慣,也要不是回台北後不小心看到網友的分享,否則很有可能我們到現在都未知自己曾踩踏在一件有25年歷史的藝術品上。這個嵌在Greene街上的地飾,其銅金線條第一眼看來還頗像電路板,要將平行及垂直線條與嵌入的玻璃彈珠看成像地鐵圖,主要還得仰賴地面標示著"Subway Map Floating on a New York Sidewalk" (飄浮在紐約人行道上的地鐵圖) – 只是這文字還真的要靠路人自己眼尖。此作是由出生比利時但後來到紐約發展十多個年頭的Françoise Schein (女) 在 1985 年受了正是SoHO Building裡頭的地產公司和紐約市政府委託而產生,而這個也是藝術家的第一個公共置展。完成於異鄉人之手的地鐵圖,走在其中似提醒著我們初來乍到此地與城市的連結及交會端靠這個城市的地下輸送管。在紐約,一趟完整的地鐵之旅必須耗時數小時,但透過地面地鐵卻讓我們可以因此不用一分鐘「走完」,幻想著自己已經在城市走透透,即便此圖受限建置的地形與面積而僅呈現曼哈頓島部份。只不過就像我們一樣,在這裡匆忙總還是雙眼聚焦追逐著SoHO的流行或是其它的任何目標,誰又能注意到這個跟著時間逐漸磨損的物件呢?
藝術家Françoise Schein
NEW YORK, NEW YORK新聞台的《飄浮在紐約人行道上的地鐵圖》
Walter De Maria: The New York Earth Room 土壤藝術展示 (免費,參訪詳情與物件實景按此),1977年 141 Wooster Street (Prince Street & Houston Street之間) |
Walter De Maria: The Broken Kilometer 斷續的里程 (免費,參訪詳情與物件實景按此),1979年 393 West Broadway (Spring Street & Brooms Street之間) |
透過這次的旅行,我們認識了十分前衛與資本雄厚的Dia藝術基金會 (Dia取自希臘語,相當於英文"through"之意,有懷舊意涵) 始於1960s年代,也得知基金會不僅在2003年於紐約近郊的上州Beacon蓋了一座博物館- Dia: Beacon,也早先就十分有心的找上當代知名藝術家共同在市中心推動現代藝術。旅程的計畫,我們未能將腳步拉到一趟車還要頗久的Dia: Beacon看一些巨大的展件,但卻也循著資料來到置於SoHO的兩間完成於美籍地景極限藝術家Walter De Maria之展室,以及稍後會介紹的由德國藝術家Joseph Beuys立於Chelsea區街道上的7000 Oaks展件。
位於民房公寓二樓的土壤藝術展示間 |
展室不怎麼起眼的樣子 |
其實看藝術家的Walter De Maria兩個免費參觀作品,不知是否因為物件夠巨大的展現極致性,又或是物件本身的特質,即便我們都只是匆匆一訪,但卻能獲得不同層次的心靈平靜,又或是自發性的產生冥想。位於民房公寓2樓的The New York Earth Room,入內前必須先從樓下按門鈴才得以進入,接著上樓轉進展間,然後映入眼簾的55公分深黑色潮溼土壤雖由玻璃隔起,且因物件本身帶著一股樸實的風味,然而大概黑土採用佔滿白牆房室的極限呈現,卻仍然讓人不禁一震。這個在1977年完工的物件說是藝術家Walter De Maria僅存的土壤雕塑,或許泥土的傾倒展示看似粗糙未經後天修飾,可能大有人驚呼這也叫藝術喔!但旅行當中踩踏在繁華的異鄉大城市上,刻意或意外地親近了一大片土 (誰都不會忘記那堆黑土的味道),那種原始力量的感動竟會湧現 - 於是會覺得基金會讓一堆土放在房價不便宜的公寓裡,不全然展示其財力十足,反倒像是教了旅行的大家反思之一課。
而穿過一條街,我們則再跟著Walter De Maria的藝術地圖,緊接著找到很容易錯過其置於Walter De Maria (華特迪瑪莉亞) 大樓 (1979年建) 的The Broken Kilometer。較之土壤藝術展示,這個看起來用已經數不清的幾百支銅棒 (資料述500支) 平行排列之展件更讓我們驚喜,除了咋舌藝術家精準的讓銅棒以5排整齊立著且讓他們接起來剛好一公里,還有物件所具備的透視效果。而鋪滿整室的銅棒靜靜地在刻意調整成日照的燈光下,會讓人很奇妙的看著看著就將心情沉澱下來,雖然時值今日我們都忘了當時在展室裡所做的哲學思考,但總還記得觀展時,心境上的一種奇妙變化。後來我們就想長年待在這個展間的僱員是否會因為這個輕易就能連上人生哲學的物件而提早變得老參入定呢?
對了,謹守規則,以上兩間展室都不能拍照。
尋找貓咪的寫實大壁畫 Greene Street與Prince Street街口 (Apple SoHo店斜對面) |
走在SoHO最熱鬧的精品街,雖然販賣的還是全世界工廠,但總算SoHO的巷弄仍還有他自成一格的街頭風景。做在公寓外牆上的大壁畫,會讓我們按下快門絕對是夠新奇。看壁畫將SoHO建築特色通通裝進,並有建築細部描繪,更重要的是,畫面連陽光反射到窗戶的細節也都沒放過…對了!聽說窗台有慵懶休憩的小貓,看誰眼尖可以很快找出來。
受街頭藝術塗鴉天王Banksy鼓勵的法籍Mr. Brainwash模版塗鴉 192 Mott Street (L'asso NYC義大利餐廳外牆面) |
拍攝的當時並不是太了解Banksy或是街頭塗鴉,只是在城市尋訪時,總難免會受到這類塗在牆壁上的圖騰給吸引,所以這個從後來因為電影所知的Mr. Brainwash之作就因為夠酷與夠好看,而被我們無意拍攝做為旅行紀念品。
這幾張照片應該是從Canal與Hudson街交叉口拍來,其中的鋁製銀白混合圓形小掛飾與紅色塑料名牌想來是臨時的置展,而貼於郵筒上的迷路鴨子則也不知是那個百姓隨手亂貼,但卻也讓我們看成是未經意而成的街頭藝術一景。總之,就像這樣,隨處都會有的這種意外邂逅大概就是SoHO即使一直在往上流社會攀爬時仍保有的迷人之處。
最後是這個當時下塌公寓所處的Sullivan St前紀念逝者之R.I.P 也看成紐約的藝術地圖一環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