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來自此 |
電影看了很多年,從中拿取了不少,但另一個全新的視覺與感官里程卻是從2010年4月的第一屆《金馬奇幻影展》展開,而且是要回到這一部真是很老的黑白雙色電影: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在1965年於倫敦完成的《Repulsion》(反撥),正由當年正值25歲青春年華,如今已為國寶級的法國美麗女星凱薩琳丹妮佛(Catherine Deneuve)主演 – 正與1968年紐約的《Rosemary's Baby》(失嬰記)與1976年巴黎的《Le locataire》(怪房客)(Polanski自演)常被視為導演的「公寓三部曲」。說起來,讓我打開對於電影另一層體驗的大門並不完全是Polanski完整地將他擅於營造的驚悚緊繃心理氛圍植入的這部作品,恐怕是後來資深影評人兼金馬影展總召集人聞天祥的這場對我們有些意外的映後座談一席話,不管最後我對於聞老師的任何影評是否照單全收,但畢竟我因此開始認真去看待其實一直都知道的那些構成電影的環節,那怕只是電影裡頭,門的半掩,或是鏡止不動的長鏡頭…。
------------------------------------------------------------------
可能因為前陣子為了記錄那部Darren Aronofsky找Natalie Portman演的《Black Swan》(黑天鵝)觀後感,於是就讓腦子飄到了去年還不到年中間,在首辦的《金馬奇幻影展》中,我們從影展其一主題「焦點導演:波蘭斯基早期作品」選擇的其一之作,那部這位猶太裔導演在仍未犯下讓他終其一生必須流亡在美國外之女童猥褻案(1978年)前所執導之作:《Repulsion》(反撥)(1965年),然後這些日子,那年25歲真的好美麗的凱薩琳丹妮佛在電影裡,後來變成的精神分裂形貌就如鬼魅在我腦海縈繞不去。這個舉動,其實也讓我想到更早以前當我看完由Mia Farrow (米亞法蘿)演出的《Rosemary's Baby》(失嬰記)(1968),似乎也有這種「鬧鬼」的效果,這莫非正是雖然不是每部作品皆會讓人欣賞的波蘭斯基,卻能在某些驚悚型態電影,立定他獨樹之影像語言的魔力!
25歲的凱薩琳丹妮佛(Catherine Deneuve) |
《Repulsion》(反撥)這部電影,當在討論的時候,似乎都要從由凱薩琳丹妮佛演的Carol有著與導演相若的移民身份開始說起 – Carol與姐姐從巴黎去到了不同語系的倫敦,因為或許Carol在一個異鄉封閉空間裡,從壓抑慢慢地陷入崩潰的過程,有人不得不將此視為是生命性格裡天生帶著「流離」因子的波蘭斯基的一個影射 – 導演的背景在此不再贅述,更多可以點此。於是我們回到電影本身,與姐姐共同住在異鄉倫敦的一間公寓裡,美麗的巴黎女子Carol天生帶著敏感的心,她在美容院負責幫客人弄的好好的,其中也不乏善良正直的追求者。在故事還沒有走到Carol姐姐與有老婆的男朋友旅遊義大利,並獨留Carol一人在家的最高潮時,其實導演就透過鏡頭一點一滴,也並不是太誇張,來告訴我們Carol的精神到最後一定會崩潰,只是我們都沒有想到會是那樣讓人全身神經都站起來 – 大概這也因為女主角確實有著美麗的臉龐,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將她跟惡魔放在一起,於是事情導致成那樣,反而就真心同情了女主角,甚至會覺得女主角毀滅性的幻覺其實都是現實裡真的東西,或許這也讓這部電影變成了我們觀影年史中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
當然電影裡頭還有很多元素,都會讓人不得不覺得蔚為一種性壓抑與超現實的經典,Carol的姐姐男友至公寓過夜,除了Carol不自覺的反抗,男友將其牙刷與刮鬍刀無意放進Carol的杯子裡頭,對於Carol來說就像是男人將身上東西強行進入般的強暴;Carol被追求男子吻了,她不斷的潄口,同時將姐姐男友的牙刷與刮鬍刀丟進垃圾桶裡,電影即使未曾細加說明什麼,但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可能在Carol身上曾經有過什麼事之類的。另外,在Carol姐姐與男友遠遊後,Carol彷如被拋棄的將自己禁閉在公寓裡,始終被置在客廳裡的那隻待烹兔子,在日子一天天過去的變化,又或是Carol幽閉心裡的投射,男人到訪的無論是好意或後來有的心懷不軌,導演攝影機的運作,都還是會讓人對於其實那能比的上科技玩得很超過的現今的1965年電影,其可以將恐懼驚悚用意象概念傳達如此精準而豎起大姆指!而寫到這裡,當這部電影越多影像徘徊在腦海裡,又忍不住串串連到曾在一次展覽裡,意外看完那部由更老的西班牙鬼才導演Luis Buñuel(布紐爾)(1900-1983)在1930年完成的《L'âge d'Or》(黃金年代),那部默片裡頭無止無盡荒誕奇想的超現實。
Luis Buñuel的1930年"L'âge d'Or"所用的超現實手法, 用一點耐心留下來看,就會看出裡頭的很搞笑。 |
通過逾100分鐘的屏氣凝神看完這部作品,在那天未料有聞天祥的映後座談,當其將他對於波蘭斯基這位導演的認識娓娓地說來,同時不僅談到了主題電影的很多我們眼睛能夠看到的,也說了為了讓當年人生資歷甚淺的凱薩琳丹妮佛成功著墨精神崩潰的移民女子,如何先在戲前被導演虐待似關在一個小空間裡數日去感受;然後再用他的電影素養,引領我們透過主題電影看到了更多電影(細節當然也不復記憶),重點是在匆匆可能只有半個小時的講座,我猶如醍醐灌頂,發現電影不僅是那樣的好好看啊!至此,我也偷看了身旁這位在年少輕狂的當年,用攢下的零用錢騙父母補習但卻是背著綠色書包到已經不見的老戲院嗑了很多電影的文藝青年,而後來變成我電影年史的啟蒙老師,然後忍不住一起感謝。
Bande Annonce: Repulsion (1965)
或許用現代電影技巧來看略嫌粗糙,但導演確實在心理頭的按步就班地營造十分成功。
回味我們印象都變得有點模糊的最後一場戲。
我的延伸閱讀
聞天祥金馬奇幻影展
網友的反撥影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