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0

20150815-16 泡在北美館的週末 (2Y2M+)


原本是一個週六偕小童,兩個人跑去涼涼美術館躲大停水的上午記文 (旨在向週六上班的男人炫耀女人與小童的雙人約會超甜蜜),那知日記來不及成文,緊接星期天來到,在男人裝可憐奏效的一聲號召下,一家三口在懶散早餐後,又出現在美術館,然後加進了當期展《李明維與他的關係》(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s) 的光腳丫快閃瀏覽。 

原來是因為要躲避大樓公告洗水塔的兩小時停水,所以就硬著頭皮攜小童一路從新生公園、花之隧道到台北美術館泡一個早上。因為好像是第一次跟小童在饒富氣質的美術館雙人約會,怎麼說都有那麼一點害怕,但又不想大人的一己之私,在美好的週六上午把自己跟小童關在斷水的房子裡,於是也就隨身行囊收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地一早八點多從家裡出發。是說,每每帶小童出門,隨身行囊可不能輕鬆隨便,簡易糧食與水是不用討論的必備攜物,但唯有能按耐嗜書小童突然「涯」起來的情緒的幾本書又不能少,然後是清潔戰鬥包...總而言之,這些東西通通帶出門,往往隨身包變成沉甸甸重量級跑不掉,心得是當媽媽真的很難優雅起來 (跪求拿一個香奈兒經典手拿包攜童出門是怎麼辦到的秘招)。

儘管女人出門之前就心裡頭一堆 OS 的心路歷程,但這日不知為何甜蜜星星灑落一身--- 意即小童完全是小天使來著。首先跟一般小童無異也討厭推車安全帶束縛的小童,出門時,在媽媽不用兩三句的商量就心甘情願跳上推車;接著路經新生公園的溜滑梯,按慣例玩耍一下是一定要的,沒想到因為前日大雨致使大半遊樂器材積上污水而無法盡情玩耍,小童似也很能體會這狀況,完全少掉地上霹靂舞耍賴打滾這一招,在媽媽一聲令下就開開心心對著其實並不很熟的遊樂器材說掰掰,然後在推車上,由媽媽一路直驅至台北美術館,最後乖巧巧地黏在媽媽身邊,跟從媽媽入館的動線安排。 

↓ 路經新生公園玩一遭

↓ 路經美術公園不知在蓋還是在拆之地

↓ 早上 9:30 的美術館

↓ 天氣正好的週六上午

是說引頸企盼也大半時候,假去年兒童節才開幕的「兒童館」好不容易又換上新貌 --- 《我想要做一個夢》(2015/6/13-2016/2/21),雖說此一在所有形象及置展上都饒富童趣的新展,早些時候已一家三口在某一個展館快要打烊的週六夜品滂,但當時體驗快速未能好好駐足瀏覽,於是剛好藉著躲掉房子斷水而不小心成為美術館入館早鳥一一地走訪 (仍有未能走及之處竟隔日補足)。話也說上午十點未到的才開門美術館未免也太小貓兩三隻,因此這次很有走進似真似假夢境裡展覽的實境體驗裝置,我們一大一小樂得沒有後頭排隊壓力玩得一遍又一遍,而小童因此咯咯笑聲不絕,確實成了人間最抒壓 --- 顯示媽媽做牛做馬只要小童開心的好傻好天真 (笑)

然後在會讓人玩兩次就喘匹胚的大充氣球互動裝置《No.80》後,向來作品具有深度的崔廣宇影像裝置《再來一次》,竟然能夠讓除了嗜書也是影像迷的小童與媽媽席地而坐,並且完全不爆走地也耽溺在男人在綠草坡地上的慢速滾動畫面裡 --- 是不是,是不是,很能帶出門 (噗!媽媽又把話說的太早跟太滿嗎)。接著的《如果我是( )》 則是以很天馬行空的方式,讓生活常見的十多種物件功能重置並讓親子隨心所欲套在身上,可以變成雨傘樹、奇怪園丁等等,只是兩歲小童大概未能理解其中用意,東摸西摸就也玩不出什麼特別趣味就是了!不過這趟北美兒童館大手小手儷人行,走過一遭的新置展,無論是機械動態裝置、動態影像播放、動手塗鴉勞作等等,都還是敵不過獨立置於館內另一隅的《枕頭外的狂想曲》,對於嗜書小童來說!題外話是這個閱讀區的黃色大牆是頗有來頭幾次 TB 雙年展未缺席的白雙全與其子現地之作:《爸爸睡著後兒子畫的畫,兒子睡著後爸爸畫的畫》,牆上凌亂粗細線條相互映,大概也是只有為人父母後才能深刻體會的內有幸福洋蔥,然後是閱讀區躺著的 80 多本大概都是以夢想、勇氣及實現等主軸的書本,果然讓尚流著鼻涕的小童流連往返,一本接一本讀,其中的珍古德尋夢之旅 (書名:我 有夢) 應該都讓我們留下很有什麼的印象了。

↓ 後才知兒童館牆上的引童入勝塗鴉出自於著有《喀噠喀噠喀噠》繪本的林小杯,難怪!

↓ 《No.80》的大充氣球超好玩,鏡頭抖可證明

↓ 小童也能安靜地在崔廣宇的《再來一次》影像裝置

↓ 這是崔廣宇的《如果我是 ( )》,打破日常物件的功能,值得玩味

↓ 《藝術家你好》呈現的是藝術家工作室,是說未免太整齊

↓ 一整間隨我們創作區,但兩歲小童對於塗鴉一知半解,暫時沒能太多樂趣

↓ 倒是家裡帶來繪本一拿出來更感興趣

《枕頭外的狂想曲》的閱讀區最令小童流連忘返,手裡拿著正是說珍古德尋夢的《我 有夢》,
故事可以一聽再聽

↓不斷再一本

↓這天中午Maji市集的神農超市自助餐便當打牙祭,小童難得出外吃飯坐得住

↓回程秒睡

↓回家拿的新玩具,等等!有狀況,隔日再拆箱

而最後的「千算萬算」(不知為什麼需要算) 都還是沒有料到隔一日一家三口摩托車騎乘又是早上時光就出現在北美兒童館,這一次除了補足前一天未竟之展跟帶著小童再次回到《枕頭外的狂想曲》讀了好一會兒的繪本,重點正是當期展《李明維與他的關係》,我們光著腳丫透過觀看與不知不覺就參與進去的一層又一層回憶或是情境裡,其中才欲入館內恰遇充滿藝術家母親回憶的《聲之綻》那女聲樂家所獻上的聲音表演,讓人萬般驚豔豈不像極收到一份禮物 --- 正也呼應該作的別有用意,然後更別提進入館內後,在跟隨的動線,感受的是與素昧平生的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倒也是台灣觀展的鮮少經驗而甚是有趣,尤其是在類行為藝術的部份或是「邀請參與」所無形建構的關係,都是很能夠讓人玩味而願意再興起二訪念頭。 
"1990年代初,「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在歐洲興起,藝術家開始設計社會場域,邀請人們共同參與、體驗與對話,探討人際關係與社會脈絡的互動關係。這樣的藝術形式,又稱為「參與式藝術(Participatort Art)」。 在李明維的作品裡,人們參與計畫,拿起花走出美術館贈予他人;於美術館裡就寢、與陌生人聊天、吃飯。他的作品跨越族群與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不一樣的時間參與和欣賞,人人都能在其中思考生活、體悟生命。"
 ─ 摘錄於「參與生活裡的生活計畫 李明維與他的關係
↓一早上演"我家也有小鮮肉",未免太性感 (媽媽是孩子迷無誤)

↓但轉身證明諧就是諧

↓昨日新玩具,今在男主人號召下就開箱啟用了

↓搭成一個印第安帳蓬

↓小童瘋了無誤,太開心

↓星期天早上再度回到北美館,活力十足

↓入館大廳的李明維之作:織物的回憶 -- 很有收藏盒之感,內有故事可細讀

↓再度先來瘋《No. 80》,太開心了吧

↓今日重點是"李明維專展"

《補裳計畫》,可以拿衣物來縫補 (是說現在居家縫補機會極其之少,此一參與互動很玩味)

《補裳計畫》,置於牆上的一綑一綑彩線成為藝術畫面

↓展館內似客廳這一隅放了精典椅

↓最令我們感興趣的當是《如沙的格爾尼卡》

↓鞋子穿上終可離場

↓離開前,可以在《移動的花園》帶走一朵花,
是說小童未免太受禮遇,館員志工親手摘花贈小童

↓好生新奇

↓贈與概念,取花之後再送有緣人

↓是鎖定好對象了嗎?


延伸閱讀
北美館: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
北美館:我想要做一個夢 
[展覽活動] 台北市立美術館:【我想要做一個夢】 
[藝術新聞] 參與生活裡的生活計畫 李明維與他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