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s Films du Losange |
說是老導演Michael Haneke (麥克漢內克) 最優雅之作,對我來說卻是一部很奇怪的電影。當故事說到那裡時,明明心痛的要掉下眼淚,可是卻發現心裡頭的震憾會忘了眼淚這一件事;然後,當電影以一種無聲的方式悄然收場,我們也只能跟著安靜 --- 因為真的沒有辦法有任何具體的反應;接著,一天過去了,一覺睡醒了,卻是《Amour》預期之外的強烈後座力以及讓人驚恐的震憾開始發酵的時刻。我們發現在自己落單之際,《Amour》那麼內斂但又濃烈的獨特影像語言重新找上來,在那座布爾喬雅的巴黎公寓所發生的種種就像跑馬燈地在眼皮下不停的閃動,然後發現自己的鼻頭好酸,生病的婆婆摸著老照片:"c'est beau la vie, la longue vie" (生命很美好,也很漫長),於是我們也開始投到可能相對還有好長的一段生命旅程。電影裡說的那些雖平實但卻也是真實貼切地會讓我們發抖。Michael Haneke的《Amour》真的沒有辦法按讚推薦,因為我們知道惟有活到某個程度並因此對生命的體悟到某種深刻,才能知道那些究竟是什麼!(寫到此,突然覺得夠好的信仰電影《Life of Pi》在Haneke每一個樸實鏡頭都刻畫那麼有戲下變成了小屁孩程度而已,噗)
在《Amour》拉下黑幕把巴黎公寓所發生的一切留在那裡,我們的回憶也拉回到時間竟然不知不覺久到讓我們忘記究竟為何的那一年 (也許要用2004電影《The Bourne Supremacy》(神鬼認證2:神鬼疑雲) 作為編年史,畢竟那次南下旅程,此作成了其中的一個印記):
懊熱的夏季時分,卧病不知多少年的奶奶真的走了。因為南北距離,向來不夠熟稔的祖父母,對於他們的淺薄印象向來就是透過長輩的描繪,所知道的大概輪廓就是勞累到我們出生認識的永遠彎不直腰的駝背奶奶,就是油麻菜籽花宿命地終年守著她的幾個孩子與花心不累的爺爺。然後我們以為人年紀大了,終於等到爺爺再也沒力氣忙碌於那些「外務」,幾乎是沉默一輩子的奶奶可以牽著爺爺的手享福,但怎麼知道一個意外摔跤,變成奶奶開始臥病不起,接著隨時間過去,奶奶愈加寡言,記憶也逐漸衰退。後來也不知道多少年過去,奶奶在那個夏天離開我們了。只是我們也不知在奶奶走後的第六日,大家準備奔鄉探視奶奶最後一眼 (頭七),怎知來自先行下鄉母親的一通電話,告知的是我們以為正獲一種解脫的爺爺坐在他習慣的椅子上也安詳的走了…
當然是不盡然相同的故事,但《Amour》還是引領著我們陷入到一時片刻的回憶裡,也很可能在生命裡曾經歷某種程度相似的東西,也當然很可能在我們共同走到生命的一個樣子 – 當生命變成我們很常拿來探索的事物時,我們竟然能夠明白《Amour》裡那種對於我們而言或許相對還很久的生命時刻,然後無論是確切發生的故事、抑或是取材自真實的電影故事,都會讓我們的心好痛好痛,也都會讓我們的全身被憾動的直發抖。
80歲的情愛自然已經沒有20歲的火熱,然而在《Amour》裡,我們卻可以意識到比20歲時更濃烈的情感,更震動人的東西。生命的改變往往是我們來不及迎接的時刻,一場溫暖的演奏會後的那個早餐時刻,女人無預警的靜止自己、無預期的停止時間,然後導演Michael Haneke在這樣明明可以說得很像《長日將盡》(Iris, 2002) 那般甜美的故事裡,依然不改他總要玩著既壓抑又牽動的犀利鏡頭 (說故事方式),透過與女人相守一輩子的男人的後腦勺、透過半掩的門,一點一滴地吸納我們的情緒,然後將我們領向其實在電影開始就破梗告訴我們這個任誰都不會太好受的故事裡。到最後我們都會知道,生理的運轉是女人開始「掉東西」,男人遭逢的不為外人知的巨大痛苦與壓力 (可怕的是演繹男老人的Jean-Louis Trintignant (尚路易坦帝尼昂) 渾然天成的變成那個角色,於是我們竟未察覺我們的情緒其實也在點滴的崩落中),而在所有的事情彷彿獲得解脫後,儘管我們並不能夠精確知道故事的結局究竟為何 (其實男老人最後變成怎麼樣也早已不是重點),但我們卻可以從那隻二闖公寓的鴿子後來獲得反差命運而心領神會其中的很多意義。
也就如同法文周報《LesinRock》的評論 ("Amour": Riva et Trintignant exceptionnels dans un huis clos d’agonie),與Amour聽起來極為相似的"à mort" (死亡),在Haneke的眼中是具體 (concrete)、平淡 (prosaïque)、世俗 (laïque)、無神論 (athée),因此他透過男老人對女兒的話:“Il n’y a rien à faire, ça va être de pire en pire, puis ça s’arrêtera.” (沒有什麼好做,只有越來越糟,然後停止),也許少了安慰的話語聽來很無情,但我們終究知道有一天,生命會停止,而那是痛苦的、讓人無法接受的 (Un jour, la vie s’arrête, c’est très douloureux, c’est inacceptable),但我們卻必須接受並且迎戰 (Il faut l’accepter, l’affronter) --- 也許Haneke此作的震憾遠遠不及《隱藏攝影機》(Caché) 或《白色緞帶》(The White Ribbon),並未依慣例留下那麼多的問號等我們去像解謎團的探索,但往往也是最一般平常的東西才是最能夠觸及到我們心裡很深的那一點,雖然或許Haneke在生命裡走到一個時刻反而拍出的影像相對太過溫純,但至少對夠老的我而言,卻是有好長一段時間無法抽離開來。
最後透過電影也不禁讓我們想到所謂的中國人「養兒防老」觀念,只記得有人這麼告訴我:「只要好好教,當我們終老時,兒女會在身邊」;然而對於我而言,一個房子再這麼堅固與溫暖,燕子長大了總要離巢,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的趨使,於是在找不到確切「孝順」相對應單字的西方國家,我們總能體會電影《Amour》的那個情境:子女只是偶來的訪客、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客氣等等,同時覺得這是一個正常合乎人性的生命面貌。只是當事情變成像《Amour》那樣,究竟那一樣是好,我也真的糊塗了。
Bonde-annonce d'Amour
Amour on IMDB
Amour on Allocine
【影評】/《愛‧慕》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