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一次世界大戰前的Leon Levinstein (1911-88),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標誌,甚至我們也猜其對許多紐約人是陌生的。儘管Leon Levinstein在藝術圈可能未曾大放異彩,但其實他很早就開始選擇「異於常人(規)」的角度,將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的紐約一隅收錄於鏡頭下。在我們看來,就好像早已穩穩站在攝影世界先鋒地位的Cartier-Bresson,鏡頭 (lens) 在Leon Levinstein的手上也是極具會讓人一見上癮的魔力 – 只是類型不同,在透過其雙眼所記錄的一景一物,紐約時報即曾經如斯輕描淡寫、但實則致上無比敬意:「大師Cartier-Bresson (1908-2004) 若見其作,也會稱羨的吉光片羽」(Cartier-Bresson would have envied this magic moment.)。
跳開我們習以為見、或是通俗主流認可的那種拍照及取景框架,我們抓住紐約最後尾巴的這趟攝影展,其實也能讓我們回應特展訂下的題目:Hipsters, Hustlers, and Handball Players (趕流行的人、登徒子、手球員),在不很大的四方展間裡,牆上懸掛的40多張單色照片,引領我們坐上時光機器,倒回去二次大戰後50-80年代的歷史軌道上,腳步停在我們正所處的紐約,而這些永遠就被停在快門按下的瞬間影像,即便是屬於靜態,但我們的眼裡卻像是生動地重現我們可能從來都不會認識到的城市過去 – 抑是那些留在影像裡的「流瀉而去」其實也從來就還在這座世界頂端的都會中,甚至是不只限於在這個城市中,否則都隔了幾個世代,我們怎麼還是會被好像有很多話要說的老相片打到咧!
若說每次在一個聚焦我們未曾參與之時代的攝影專展,我們總忍不住會對手執相機用其雙眼抓取一個他要的時間的那個人投以一個想像,巴黎見到的Diane Airbus是短髮清瘦精巧地走在1950-70的紐約街頭;紐約見到的Cartier-Bresson是有一身裝扮優雅地在全世界遊歷;那麼同樣在紐約見到的Leon Levinstein則好像一個樣貌佝僂的隱匿人士去潛伏於紐約的任何一個中下角落,在出其不意之中按下快門為我們拒絕沾上邊的那個城市留下永恆印記。
選來我們所參與的Levinstein特展的一些照片做為與Diane Arbus的紐約比較。
Man in Boots Walking and Adjusting His Collar, New York City |
Man Glancing at Woman in Tee Shirt and Shorts, New York City |
Woman with White Purse, New York City |
Man with Light Shirt and Dark Shorts, Coney Island, New York |
Two Mustachioed Men Conversing with a Woman, New York City |
Coney Island |
Shirtless Man with Bird Tattoo, on Street,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Square Park) |
在Levinstein邊走邊及的鏡頭下,我們會發現不必投射的是對於這個世界的美好想像,不必抱持對於美麗事物的期待,那些被攝影師用手中感光膠片所確實抓取的瞬間,正是這個城市所隱晦但卻是與人們喜歡擁抱的美好共同存在的一部份,跟Diane Airbus不怎麼一樣的是,Levinstein隨手攝取大概都是那些存於都市生活中,我們無法想像、甚至是討厭鄙棄的人物或一時片刻 – 或是街上的好色之徒、肥胖臃腫的女子、瘦骨嶙峋的老人、窮極無聊的青年人、賣弄風情的女人等等,而甚至是當我們走到該是歡樂為多的Coney Island時,竟也覺得那些被鎖定的人們或是時間都會感覺像被抽去快樂正面的元素;不僅如此,在面對著牆上一張張城市黑白風景,幾乎很難找到腦海中會跳出來的一張世俗定調的好照片框架,然而當我們越深入一幅幅「調整歸零」的影像時,那些多數或許是被攝者的身體部份特寫、或像是攝影師的鏡頭歪掉而顯的殘缺的畫面,雖然無言,可是又好像正準備跟你對話,只是當要開口時,卻又還是選擇保持了沉默,然後就有了這些永恒定格的姿態及眼神。
當然看Levinstein的作品,也與我們同期從MoMA的Cartier-Bresson那裡所獲情感有很大的不同,Cartier-Bresson之所以迄今仍讓後世的我們追憶正是他總能很輕巧的抓取寶貴的一瞬間,然後用一種無懈可擊的構圖去呈現那個時間點,可是在Levinstein的一瞬間,對於這位我們從來不知其樣貌的攝影藝術家,我彷彿看到了一個瘦成S形的男子,手持著一架不知所以的相機 (資料上也並未特別強調Levinstein所用的相機),流浪於街頭,用著他與眾不同的雙眼,觀察著他走過的地方,用著他無言的影像與這個世界進行說不盡的對話。
最後摘錄Leon Levinstein曾於採訪時所說的一段話 – 一張好的照片究竟是什麼呢?透過品質越來越好的硬體、或是鑽研地越來越深的匠法所成就的美麗或是…,其實還是回歸到事情的本質 --- 雙眼跟心 --- 才是,其看似簡單但卻最難體會且最彌足珍貴的:
A good photograph will prove to the viewer how little our eyes permit us to see. Most people, really, don’t see—see only what they have always seen and what they expect to see—where a photographer, if he’s good, will see everything. And better if he sees things he doesn’t expect to see.
而在以自身經驗做為對攝影師想像的出發,好像我就很自然會將那樣一個塑形變成我在2001年初認識的那個人 – 其讓循著一個世界規則前進而總對於這個世界運行的道理亳不懷疑的我,第一次見識到有人會用那樣子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於是在那當時,手洗出來的希臘膠卷照片有理由也沒有理由地打動著我,或許正是這些讓我很想要跟著這一雙眼睛感受這個世界。
大都會的特展官網
Leon Levinstein's photo collection
ToNY評論:Hipsters, Hustlers, and Handball Players: Leon Levinstein's New York Photographs, 1950–1980
Artdaily的評論:Leon Levinstein's NYC Street Photographs On View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Leon Levinstein採訪文 from American Suburb X'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