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8

'10 金馬 | Joe Strummer: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手邊惟一張從紐約二手CD店用USD10.83帶回來的The Clash專輯:London Calling,
不僅讓樂團穩穩站定龐克音樂的領導品牌,而那張仿貓王(Elvis Presley) 1956 EP影像的專輯封面,
亦是搖滾音樂的一個重要icon。(本文內有「延伸塗鴉版」)

回到這次金馬影展的第二回合觀影,由已是記錄搖滾樂壇蔚為知名的英國導演Julien Temple在2007年完成的龐克始祖The Clash硬漢主唱Joe Strummer傳奇故事:The Future Is Unwritten (中譯:未定之天)。那個Joe Strummer與他的The Clash站上舞台,用LONDON CALLING對著全世界疾呼吶喊的七、八○年代,是一個我們沒能參與的世界,然而The Clash所創造的質疑世界精神卻從來沒有因為Joe Strummer在2002年走到生命終點而休止…。

千百個理由讓我們從上百部金馬影展的選片中挑出這部被列於《搖滾啟示錄》單元的影像作品,但都不及「紀念意義」這個簡單理由來得更具說服性。從來都不是叮叮咚咚吵到不行的龐克咖的我們,2008年的第一趟拜訪紐約市,一次在東村午后的知名二手CD店 St. Mark's Sounds,找來的卻是The Clash那張早已是一個搖滾最重要里程的London Calling專輯–其正也是樂團站上表演歷史最巔峰之作,意義同時在於London Calling不僅是一個時代的聲音,亦是一個力量及精神可以延續到九字頭 (1990年後出生) 冒出來的今日。

於是我們闖進了河畔邊圍著營火的一群老朋友的談話,接近我們從來不曾知道的The Clash靈魂人物:Joe Strummer,就在老式的收音樂,以一種聽來會讓人格外掉入一種迷離情境的聲音,宣佈著讓人措手不及的消息:「50歲的Joe Strummer在x點x分,因為其未曾知道的先天心臟病關係而安靜的離開我們大家」,這是一個逼近年底冷的讓人不想出門的夜晚。

就像剛磨亮的刀子,年輕時那麼無懼的Joe Strummer在舞台總那麼閃亮,
但誰知在嚐了風靡全球的滋味後,很多現實的東西都跑出來,於是他初衷的理念還能在那裡嗎?
[圖片來自IMDB]

透過電影認識的Joe Strummer就是這種老大哥的江湖味,
為了區別Punk與Hippy不同,他堅持Punk的其中一個baseline – no drug,
豈不讓人很欣賞。[圖片來自IMDB]

攤開Joe Strummer還蠻短暫的人生,其實是很潮起潮落,青春期在寄宿學校所提早體驗到的小型扭曲社會,以及成長時所經歷的那場在世界歷史永遠都會被記上很深刻一筆的68年代以及在藝術學校的所得,都是成就後來全身流動著一種很正義的血液的Joe Strummer,只是我們也都知道在藝術學校會用大便完成一個設計作品的很顛覆叛逆的Joe、或是以後看起來就像是一顆會讓人很安心的大樹的Joe,即便後來已經像是人生變得不可一世,但他的心裡總有一個無解的喪兄之痛。

其實我們總會很澎湃於一個人在將心目中醞釀的那件事實現的最初,我很欣賞那個還是一個人抱著吉它在街頭演唱的Joe,他跟朋友說的:「只有一首歌那有什麼關係,反正走過去的人也沒有一首歌的時間」,也就是要有一股這樣子的熱血,才能有最終那個讓全球為之瘋狂的The Clash,在舞台用他們的歌聲將倫敦的聲音吶喊給全世界聽。

說到這裡,免不了要點播這首即便是難穿越Punk大門的我們,但還是很欣賞的London Calling,其唱出了70年代的英國青年對於全世界的宣言:對政府無奈,對未來惶恐、焦慮與無助。不過正如同我的一個朋友所言,London Calling這張專輯,早已經超越了Punk原來的狹小框框,所揉和了很多的元素,雖然有傳承Punk向來有的政治批判,但歌詞中的孤離與無力情緒、或是嘲諷的態度更多的是觸角已然延展至藥物及種族等更大的議題。也不僅如此,The Clash的London Calling音樂成就也讓Punk跳脫我們以為的吵鬧不已,也無怪乎這位推薦我不要錯過這部電影的朋友,總說London Calling也許不易入門,但絕對耐聽並到最後會超越你希望從音樂獲得到的東西。

The Clash在1980年代真的讓大家都聽到英倫的吶喊!
老MV重現版:http://www.youtube.com/watch?v=QcPvHkXfqoc (完整歌詞)

當然Joe Strummer 的50個年頭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的人生起落卻也不是我三言兩語可以道盡,在風光極盡的London Calling後,The Clash終將走向一個樂團最後殞落的公式。即使後來Joe就好像從雲端掉了下來,始終卡在The Clash的影子而自我放逐了多年,其中可以交出來的音樂成績也好像只有為電影做做配樂,甚至還在電影跑跑龍套,演一些沒露臉的小角色等,不過你最後還是會很激動,在那些年放逐的日子到最後就像是一趟尋找自我的修行,最終Joe選擇正式開啟另一扇不同的音樂大門,而更甚之一個這樣曾經不可一世的一個人透過一個像是野外靈修的夏天,看著每夜升起的熊熊營火,他所找到一種心靈烏托邦:…我學習到名譽是假象,所有跟它有關的東西都是笑話,我現在已經不再危險,因為我一點也不在乎了 (This is my "Indian summer" (借了搖滾神話Jim Morrison的一首歌)...I learnt that fame is an illusion & everything about it is just a joke. I'm far more dangerous now, because I don't care at all.),或許這也是一開始我們透過電影鏡頭,所走到了那個河畔升起的營火,正是緬懷Joe的最好方式。

這部光看《The Future Is Unwritten》抬頭就可以讓人很有感覺的傳記電影,對我而言,不僅是走入Joe Strummer的蠻完整生命,也重啟了對於Punk世界的一個認識。然後,在電影裡頭,透過現在我們很多可以叫到出名字的巨星級人物,包括U2的Bono,年輕時也曾有過自己團的Johnny Depp,暢銷英國大兵歌手James Blunt、知名導演Martin Scorsese的回憶,以及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那位老在Coen兄弟電影裡冷面笑匠演出衰咖的Steve Buscemi,提及對他來說老早已是神的Joe在Jim Jarmusch之作《Mysterious Train》(神秘列車)的交會是那麼既期待又緊張(竟不是因為要演出大師作品而興奮),於是我們終將明白Joe Strummer已經不只是一個傳奇,他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雖然還未有緣拜見大師Jim Jarmusch的《Mysterious Train》,但仍不免找來讓Steve Buscemi興奮同台的Joe Strummer演出片段。




最後是文末的一點補充...

London Calling成為一個icon的封面,
正也是我們這次更認識的街頭藝術家Banksy拿來跟世界做宣告的素材。
[本圖來自]

我們2008年首訪紐約獲二手London Calling CD的東村知名店家:Sounds (20 St. Marks Pl., New York)

讓紐約東村是東村的知名黑色Cube。


Joe Strummer: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未定之天)
- 觀影時間:7pm Nov 05, 2010
- 觀影地點:台北西門町新光影城
-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800099/
- Movie Trailer: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g3md__8IaQ
- Official Site: http://www.joestrummerthemovie.com/
- The Clash on Myspace: http://www.myspace.com/theclash

 - - - - - 可以有的延伸觀影 - - - - - - - - - - - - - - - - - - - - -
Control, B&W, 2007 (for Ian Curtis of Joy Division, UK)
Joy Division, Documentary, 2007
The White Stripes Under Great White Northern Lights, Documentary, 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