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5

我們的金馬影展 2010 年


今年度的計劃兩套套票 – 16張票、兩個人八部電影的買票、劃位在一個星期內,10月16日至23日早鳥預約時程,「風風雨雨」中但堪稱順利的完成了。雖然一開始我們就對小7的ibon系統不夠具有信心,但總是明白金馬主辦單位試圖給鄉民便利的用心良苦:從2008的首開博客來線上劃位、2009年因為博客來將個資洩露的大錯誤而回到傳統的年代排隊劃位,再到今年又是首開的ibon連線,不斷的trial & error以意圖提供更讓金馬粉絲更省時省力的買票及劃位的途徑,不過歷經昨日正午首日一開放劃位即系統塞車的可想而知狀況,不知金馬單位明年有沒有想出更smart的方法。其實,在我認為參加這場每年最精彩的電影嘉年華會,少了這種極具「競爭」的買票及劃位,好像也會變得怪怪的就是了。(2010年金馬影展檔期:11/4-18‧特別專題: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Eric Rhomer的愛情哲學:11/19-25 @國賓長春影城)


將我們的「金馬影展」經驗年限上溯至引我入門的倫君小時候 – 尚為青澀的高中時代,那麼我們應該也可以自詡為資深的金馬迷了!其實金馬影展在長年的經營下,以預售票劃位而讓鄉民搶破頭只為能夠換得心中所屬的電影入場券還頗讓人詬病 (可是這又是影展很好玩的一部份 – 實在矛盾),但影展的本身還是會讓每位電影痴深度的著迷,原因無它,許多一生難有機會觀賞的片子被挑選出來,透過因緣際會,很常有那麼的時刻,一些影像及片段,你以為那會是浮光略影,但其實它們早已被印在心裡頭,久久不曾從心頭上拂去,並對人生悄悄產生了一種你可能不會知道的變化。就像倫君看過很可能超過15年的1994與1996年份法語電影《Mina Tannenbaum》(中譯:米娜的故事) 與《Chacun cherche son chat》(中譯:尋找一隻貓),誰說他們可能不是倫君對於原來一直知道很少的巴黎所投射的第一個印象,然後開始懷抱愛慕,於是本來一個人,後來再帶著我們一起追逐一生的夢(或影子)呢?/經倫君補充,這兩部片都不是影展片,若要說在影展看的電影,後來我們又一起去看的《顧爾德之 32 短篇》不知算不算?/


金馬影展,若說的深刻,好像已經不是一場單純電影嘉年華會,有些時候,他真會讓流連在其中的人,打開一條通往未知國度的路。至少對我們而言,從2005年開始,一起攜手在金馬影展觀過不少的影片,而在這之中很多的痕跡就這麼地留下來,即便是五年前所共同建構的影像,無論是銀幕上或是台下所及,我們總還能很嚮往的談上。


自溺的廢話又總是說的太多。回到我們的2010年金馬影展,因為今年影展規則的調整,套票下修至一式八張,而早於兩個星期前獲取剛釋出的片單手冊時,隨意瀏覽所列出的上百部電影,發覺當中還真有不少感興趣的東西,於是雖然我們不確定我們會不會如同去年度破天荒連踩兩部地雷片《Demain dès l'aube》(中譯:明天的黎明)及《Et Après》(中譯:今生緣未了)(偏偏兩部電影都遇上了導演講座場),但仍比往年大膽的直接購買了兩套套票,即便我們知道其實很危險的是,除倫君的下個月班表直到最廝殺及最競爭的劃位首日班表都不會拿到手上,另首開的ibon劃位方式在同一個時間的連線容納量上仍是一個大問號及大考驗 - 任何操作過ibon的鄉民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這系統在操作上讓人手心冒汗的經驗。


不過我們的棋既然已經下到這一步了,也只好這樣進行下去了。透過輕鬆到讓人懷疑是否超賣的預售套票首賣前的一次快速挑片會議,列出了多達十部片子的清單,這還不含今年才高齡過世的法國新浪潮導演Eric Rhomer的愛情哲學專題(日期訂於2010/11/19-25),以及在最是讓人忐忑的劃位首日之前,利用時間做出一攻略表單,當中不僅為我們初擇定的片子進行偏好排序 (那些是一定要看且可能不會有機會上院線需有定見),尚有所謂的backup plan – 萬一最不容錯過的片子A之第一個偏好放映時間不行,則需列出其第二個偏好時間,並跟著選出當日是否則好有屬意的片子在放映等等,之所以要把事情搞的這麼「大」,也是基於經驗,如此才不會到了劃位現場,一旦實際情況未能隨心所至而亂了陣腳,同時還能將心比心,不會因為我們的所備不及而浪費同樣排著隊等劃位的同好者力氣及時間。


時間來到10月23日的劃位首日,我們一早在兩個人七嘴八舌甚數度有所小小不快中搞定了我們的攻略小抄,列出的片子洋洋灑灑超過一個人八部片的上限(可見今年的影展片單多麼有可看性),但排序在較後的幾部也只能先放在backup列中。這一早忙碌的,在與才下大夜班的倫君做完攻略,又上了一趟市場買一個星期的菜後,回家後略做整理,想補覺的倫君沒睡多久,時鐘指著11:45,該是時候前往家附近應不是金馬劃位熱門的小7。一切都在掌握中,我們搶了這家小7金馬ibon劃位的頭香,12pm一到,也一如預期,應該也沒試過全大台北的大部份小7裡的ibon在同一時間串連的狀況,所以可想而知一開始系統絕不會太過順利,於是我們也只能輪流用我們的手指不斷地在ibon畫面秀出「繁忙」時,再回畫面主頁,並快速連上金馬劃位的畫面,然後與站於我們身後,才風塵僕僕地說他從連兩家小7趕過來的山羊鬍男同仇敵愾地罵著ibon系統。正當我們懷疑我們可能要試到下午兩點,此時系統不再繁忙,然後我們竟然就一路順利的隨心所至劃入我們預計的場次,而且看起來位置都還不錯呢!完成了這件大事,就跟拿著四份套票正冒汗地與系統用力奮戰的山羊鬍男做了一個good luck手勢,放心以及開心的離開小7了!至於倫君究竟能否排出時間一同觀影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們的八部片片單如下。近幾年來,莫名其妙的迷上了所謂的藝術電影或是老成一種歷史或變成經典的舊電影,有時或許電影本身在情節上是晦澀難懂,但在剪接或視覺上可以讓我有種驚豔或是享受,好像就會真正滿足。總之,這次在挑片上,除了還是習慣上先注意法國電影 – 也不是說法國電影一定比較好,但學了幾年不怎麼好的法文,在於我而言,美麗的法語或是對於影像有另一種美學堅持的法籍導演卻是我的死穴,於是就會有那種一不小心踩到地雷的窘境(機率還不算低咧),像2009時;接著就是針對主題性,如今年有的『搖滾啟示錄』(Rock N’Roll Apocalypse)、講藝術界人物的『傳奇人生』(The Story of An Artist)、或是看抬頭即知有種年份的『經典重現』(The Classic Resotred)…等。很抱歉,許多臉書上,粉絲大加討論的泰國、日本或韓國電影就因語言的較難以進入,如同以往先擱一邊了。

La danse -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法語版電影海報 (本圖取自imdb)

1. 舞動芭黎,掌聲蕾動La danse -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 Frederick Wiseman/ France, USA/ 2009/159min [official site]
本片由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十多名首席舞星現身演出,透過舞蹈及巡演、深入透視《天鵝湖》、《仙女》及《第九號交響曲》等經典芭蕾舞劇,更進一步瞭解當代一級舞星的作品與內心世界。在舞動的畫面下,導演成功傳達了身體與語言上的情感起伏;在動人的配樂中,記錄了一群為了成為頂尖舞星、一直努力不懈的舞者故事。

::後來才知本片有商業映演的計劃,無怪乎此次影展是惟一檔期


2. 紅菱豔 The Red Shoes, Michael Powell、Emeric Pressburger/ UK / 1948/ DCP/ Colour/ 136min
這部優美又殘忍的電影,從安徒生童話衍生成芭蕾紅星徘徊在藝術與愛情的掙扎,影響了無數藝術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看完本片就和舞蹈結下不解之緣,馬丁史柯西斯更用『從未看過這麼完美的電影,神秘難測,不同凡響,令人戰慄不已』形容他的感受,並主導了這部經典電影的修復工程,如此魔力之作,加上數位全新修復,不容錯過。
::本片應是第二次列入影展片單,但因首次的映演,座位是以秒殺的速度被搶光。透過也觀影的朋友推薦,這一次一定要親眼見證《紅菱豔》在影史之所以經典的原因。"

向來在城市街頭神出鬼没的Banksy,在戶外牆面上玩弄普普藝術家Keith Haring的狗。下回去到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別忘了眼觀四面,說不定就遇上了Banksy的幽默之筆。更多Banksy的好玩作品集點這裡。(本文圖片來自)

3. 怪盜塗鴉異世界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Banksy/ USA, UK/ 2010 /87min [official siteBanksy]
英國塗鴉大師班克西,再度驚艷全球的藝術展演!這回他拿起攝影機,記錄法國移民泰利,如何從拍攝街頭塗鴉藝術家成痴的傢伙,飛上枝頭成為新生代塗鴉巨星,甚至於受邀為瑪丹娜精選輯操刀封面!即便有人指稱這根本是班克西耗費兩年籌畫的超級鬧劇,但你絕對無法否認那令人莞爾的諷刺幽默感,仍是十足的班克西風采!

::早因為這趟的紐約行,透過資料的查詢,幾個部落格成了旅行後固定收取一些新資訊的平台,其中這位網友的這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 Banksy的甜蜜復仇》,對於這位與一般人走不一樣路的塗鴉藝術家種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這次影展中一看到這部評價不低的自傳式電影豈能錯過。


分別於2009年巴黎Galerie du Jour - Agnès b.外牆 (上)及2010年紐約SoHO的Spring Street(下)遇見貌似Banksy風格的戶外塗鴉。


第一次到紐約逛二手CD店所購入的專輯即是The Clash的London Calling

4. 未定之天 The Future Is Unwritten - Joe Strumm, Julien Temple/ UK, Ireland/ 2007/ 125min [official site ‧ The Clash Home]七○年代中葉成軍於倫敦,The Clash是樂史上最具影響力、最被後進尊崇的龐克始祖樂隊,主唱也是領頭人物Joe Strummer的璀璨生命於2002年劃下句點,硬頸的音樂態度,留給後世無盡追思。繼《搖滾世代》後,導演朱利安坦普再度集結經典演唱的精采力作,並穿插U2主唱Bono等知名人物訪談。跟著鏡頭,來看這個影響當代最鉅的樂團揚升的傳奇。

::看了幾個搖滾樂手的傳記或記錄式電影,一直對於這類電影的剪接節奏還蠻著迷的。雖然老早在搖滾樂團處於一個里程地位的The Clash並非我長駐的樂團,但其卻成了這次擇定的第一個搖滾系列,除了導演的名聲,當然朋友的大力推薦也為本片推了一把,但最主要的還是我們的首訪紐約,其最具代表的London Calling是我們那趟旅程唯一購入的二手專輯,於是觀賞本片不也有種緬懷的效果?


5. 小山旁的馬戲團 36 vues du Pic Saint Loup, Jacques Rivette/ France, Italy/ 2009/ 84min
父親過世後,出走的特技表演者回訪家鄉,揭開她過往的創傷;一段機緣巧合下,恣意的旅人隨著馬戲團巡迴,探索丑戲的間斷零碎不成章法的趣味。新浪潮大師希維特這次帶著他精湛的省略技巧、饒富興味的劇場表演與結構分明的場面調度,輕描淡寫地說了個深具禪意的故事:可以遠觀,可以細察,兩者皆韻味無窮。

::早在幾年前的影展上,即拜見過大師Jacques Rivette的2007年作品《Ne Touchez pas la Hache》(中譯:別碰斧頭),雖然當時對於這部改編自巴爾札克 (Honoré de Balzac) 短篇小說的不好懂電影感到迷惑,但卻還是對於Jacques Rivette在電影裡頭所留下的精緻痕跡留下極深刻的印象,這也是這次願意再次挑戰真的很難懂的Jacques Rivette之因。2009年的巴黎旅行,曾拿過的一本免費刊物《TROIS》,新片介紹裡的《36 vues du Pic Saint Loup》,即用了"Le plus beau Rivette”(最美的希維特) 這句話,雖然其宣傳為大,但我還是不想錯過在電影裡頭最重視藝術理論的Rivette,也許這有些老學究。 引述同文:"Rivette ne s’est jamais intéressé qu’à la possiblilité de l’art. Son maître, Renoir, s’est intéressé à tout." (也才知原來大師Jean Renoir (1894-1937) 影響他之深刻)

6. 不設限的美麗 Lily Sometimes, Fabienne Berthaud/ France /2010/ 108min
她很天然,滿山谷去撿動物的屍體好作成小飾品。她很野,勇敢拉著男孩大聲說做愛。某天,母親去世,姐姐從城市來照顧她,身處繁複的新規範,站在少女與成人的交界,想像力成了莉莉的超能力。美貌、演技兼具的露迪芬莎妮,成功創造了莉莉這個極為獨特的角色,騷動了道德與理智的界線,在絕艷的光影之中,觸動了靈魂的蕊心。

::在2003年的《La Petite Lili》(中譯:遇見莉莉)讓人驚豔的Ludivine Sagnier 絕對是這部不會成為金馬熱門選片之法國電影,在我們的選單中出列之因。總之,就冒險一下了。(沒想到本片也列入商業映演計劃清單中)


7. 對不起,殺死你Simon Werner a disparu... , Fabrice Gobert/ France/ 2010/ 93min
巴黎近郊小鎮,十六歲男學生在兩週前就沒出現在校園,教室卻有血跡反應:是逃家?綁票?自殺?還是謀殺?嫌疑犯應該就在校內。幾天後,同班女學生也宣告失蹤;隔天,又少了第三個學生。這部法國片擁有好萊塢青少年驚悚片的類似雛形,卻開展出更龐大細膩的心理探索,反而更接近希區考克的底蘊,又有希老也意想不到的結局。搖滾名團「音速青春」跨刀配樂,更添迷離氛圍。
::這部片的出列,則是Sonic Youth的音樂跨刀以及其獲2010坎城另一種注目單元的加持,於是也想冒險一嚐法式的校園驚悚,且按經驗,通常一個導演的初試啼聲處女之作都不會差到那裡去。拭目以待


↑搶先觀賞Youtube上分享的Vincent Moon執導的長達一小時A Skin, A Night影片,但這該不會就是全部電影吧!囧


8. 暗夜肌膚 A Skin, A Night, Vincent Moon/ France / 2008/ 63min [The National by Vincent Moonat Les Concert A Emporter]
獨立樂界販賣感傷與脆弱的樂團之多,簡直要替每人訂購兩箱維骨力。用來形容The National 的字眼,大抵也不脫上述範圍。但他們獨有的深邃美感及哀愁底蘊,終在年初《High Violet 》登場時大爆發,一舉征服英美與歐陸。《暗夜肌膚》記錄了這團的謙遜、不安與幽微,透過深入肌理的紀錄,正好用以檢視他們是如何觸動了歌迷敏感的心。

::其實來自紐約的The National一直都不曾讓我過於沉迷,即便是他們已是許多獨立搖滾樂迷的心裡頭印記,這次選了這部《暗夜肌膚》除了出自於對The National的好奇,其在放映時間上剛好與被我們列為第四要看的《未定之天》可以配合,另我們不僅很好奇我們一直有所興趣的《Les Concerts A Emporer》(直譯:外帶演唱會)而獲悉的駐台法籍導演Vincent Moon,對上了美國的The National會有什麼樣的火花,也向來頗稱許Vincent Moon在《Les Concerts A Emporer》的記錄影像節奏呢![本片因片長另搭了導演另作《魔怪的燃燒》(Mogwai : Burning)]


- - - - - - - - - - - - - - - - -
落落長記錄了那麼多,無非是想為連三年沒有好好寫的「金馬影展」留下些什麼!最後,若時間尚許可,電影場次又能夠配合,還有這些片子尚在排隊之列:2009年的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Vincere)、2010年的愛似毒藥(Un Poison Violent)、2010年的歪小子史考特(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2009年的白線條:北大荒的光芒下(The White Stripes : Under Great White Northern Lights),另外不曾好好列出的堪稱品質保證之侯麥(Eric Rhomer)選片也將視情況隨意朝拜若干部了。

PS. 看起來Rhomer有許多選片的場次都要售完,我們的神經要繃緊了@_@
本年度的走冷凜時尚風格的金馬影展手冊 (圖片取自金馬臉書)。


連上影展已售完場次 (會更新)
連上商業映演計劃的影片清單
連上金馬影展臉書
連上金馬影展官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