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8

2011 EU Trip | 一直遇見的建築大師Jean Nouvel


在倫敦或是巴黎旅行,其實最大的bonus應該是在城市內向來多元的街頭建築風景!歐洲、美國、或是日本…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已是族繁不及備載,光現在這樣寫,腦海就迸出好幾個透過旅行交會而認識的人物,而他們之中的好幾個則是那麼沒有辦法地會教人不斷地遇見 – 打破時代風尚工藝而開創出自己一條路的法國人Jean Nouvel即是一個代表的印記。其實這次跨英吉利海峽所不斷遇見的Jean Nouvel也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只是因為我們的旅行地圖多收納了一個里程碑,於是就想要來整理2009年以來所累積的Jean Nouvel印象。


不按時間順序,從小腦袋裡或是並不很廣泛的旅行經驗撈取,像翻過很快的書頁:曾在台北美術館遇見的英籍Richard Rogers,串連起我們的巴黎與高雄城市腳 (巴黎龐畢度-高雄捷運R9中央公園站);紐約遇見的日籍妹島和世是紐約與台北 (紐約新美術館-某年北美館咖啡壺設計特展);紐約遇見的英籍Norman Foster是倫敦、香港與紐約 (千禧橋-瑞士再保險公司倫敦總部大樓(黃瓜)-大英博物館的中庭立體屋頂-香港赤蠟角機場-紐約Hearst Tower);紐約遇見的加籍Frank Gehry為紐約與巴黎 (紐約古根漢-IAC大樓-巴黎法國電影資料館)…,而這次的歐遊則是要聚焦其實也已經夯了很久的法國「壞壞牌」建築大師Jean Nouvel。

只是談建築的工藝技法,我們當然是非常的門外漢,而說大師的生平事蹟,其實谷歌一下也是會跑出好幾頁資料,也畢竟將那些東西複製貼上實非我強項。但為了稍稍加強這次旅行因為有刻意留意而感覺不斷遇見的Jean Nouvel印象,消化的部份資料就也有很好玩的東西。

像是1970年代,巴黎要蓋龐畢度文化中心找來了承襲「機械建築學派」(Archigram) 的英國人Richard Rogers等建築師,然後完成了因為建築構件反其道外露而引起兩極評論的"Hi-tech"美術館;接著來到傾左派的François Mitterrand掌權的80年代,就在這位總統推行現代主義的政策下,小有名氣的Jean Nouvel被找到去蓋了那座阿拉伯世界中心 (Institut du monde arabe, IMA),然後正式開啟他的大師之路。總覺得很好玩的事,看頂著大光頭的Jean Nouvel一付放蕩不羈的壞壞模樣 (有點像星際客的樣子),好像赤裸帶著一種原始暴力的野獸路線應該跟他比較一致,如龐畢度中心,然而當我們看到他早先成就的無論是阿拉伯世界中心或是1994年的卡第兒基金會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不失的是另一個時代象徵的高科技感,而好像更含蓄的讓建築結構被完全妥當地藏在光滑金屬表皮下,即便算不上有建築品味的我們卻是無法忽略Jean Nouvel在他的建築物上所賦予的工業與現代典範,以及那些稍加停駐即能留意到細緻的象徵與符號。誰不是看了阿拉伯世界中心的機械開孔窗就會想露出潔白牙齒說實在太神奇了!

不過時間在走,建築師當然也要跟著演繹與進化,2005年,Jean Nouvel在巴塞隆那蓋的阿格霸大廈(Tour Agbar) 竟然變成了一根有30層樓高的大几几,而且還打破過往冷色風格而增添色彩喜感 (笑)。

1987年François Mitterrand總統時代正式對外開幕的Institut du monde arabe巔覆了龐畢度中心的建築構件外露高科技美學。座落在左岸大學區的這座金屬質感建物,引人入勝的還是在於其十分神奇且為建物增添神秘感的機械開孔窗 – 隨陽光調節閉合好像一個個向外窺看的眼睛,以及建築物內細緻的文化符號。另就說建築北立面對著巴黎象徵過往的歷史城街,是一種影射的展示。


1994年Jean Nouvel受好友之託完成的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仍不脫金屬質感,但卻是更加簡約透明。而不僅是建物環繞著植物,其入口處也在有了生態裝置藝術大師Patrick Blanc所打造的植物牆,更消減建築所走的高科技冷色調路線。這天下午我們來到基金會,在溫潤的日落中,感覺是反射在建築玻璃帷幕上的黃色葉子之景倒比裡頭我們程度還離很遠的數學特展好看很多。


說是降落在倫敦St Paul大教堂的「隱形戰機」One New Change商場是Jean Nouvel才在倫敦完成的第一個案子 (也是目前的唯一) – 向來作風大膽的他在被找去倫敦蓋房子,自然遭受不少諸如王儲查理斯等要捍衛倫敦傳統的保守派多番抨擊。不過這次我們從St Paul大教堂過,光顧著湊倫敦人呼應Occupy Wall Street所召起的「搭帳逢」活動熱鬧,僅是遠目望去緊挨大教堂的商業區,因此倒也就略過與大師在倫敦的交會機會。惋惜之際,在此作記提醒一下自己。


泰晤士河上望去的最高摩天大樓,原來是義大利建築師 Renzo Piano的建案 (曾設計倫敦高級飯店 London Bridge Tower高樓塔) - 旅程不斷地誤會他 (冏),這裡也註記一下囉!



特別加註2009年─
2006年席哈克時代,由Jean Nouvel在巴黎感覺已經飽和但卻還能找到的這塊挨著塞納河並鄰艾菲爾鐵塔之珍貴地皮上所完成的Musée Quai Branly計劃案。承載著巴黎人期待而要成為繼羅浮宮、奧塞美術館以及龐畢度文化中心後的另一個重要人文地標的這座人類學博物館,Jean Nouvel在建築上的創意,讓我們在2009年第一次到訪就驚豔目光,其用支架懸在空中的場館,正如曾經造訪過的如一隻隻貓眼窺視世界的Institut du monde arabe,Jean Nouvel以慣用的鋼筋與透明玻璃的來組合建構,在我們不懂的人看來那造形在呼應博物館「非西方文明史」主題所刻意營造的亞熱帶森林花園中,就好像一隻巨大蟒蛇盤踞其上,但在茂盛的草木之中又像要被慢慢吞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