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7

2017 TIFA | 0513 Rosas (羅莎劇團)《Fase》


都是這樣,總好像要搭著什麼藝術節的便車,才能合理「整裝」以一個正式的「迎接儀式」去進入一個表演。年度的《台北國際藝術節》(2017 TIFA) 將我們推回匆匆就睽違數月的表演場域,眼皮下躍動的風景再一次是讓我們向來情緒會很波動的現代舞蹈 —— 只是這次是第一次接觸 (其實也不是) 到的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姬爾美可) 及她的劇團Rosas (羅莎劇團)。若說時間走到2017年,其中兩件位居行事曆重要地位的表演大事,一為四月首次來台演唱會的Pop Rock天團《Coldplay》,另一正是此舞碼,確實乍看兩個為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但現在多的是Rock與現代舞互搭也不違和的作品,只是這些又是另一話題。我的重點是兩個表演都是在大半年前入手進場票券,然後就等著時間過去....日子到來。而這些等待的時間以來,會改變很多事情 —— 當我們進到《Fase》的國家戲劇院,眼見前方尚有我們怎麼可能錯過的連坐好位,忍不住有感,當然這段時間,所處的表演場也完成了一輪整修,換上的是反倒也沒更舒服的椅子(老人的碎碎念中)。

在70分鐘的舞作後 ── 在這當中,經歷的是兩個舞者去除雜物, 純粹回到身體這件事,以一種極致重覆性概念演繹極簡派音樂大師Steve Reich (史提夫‧萊希) 完成的四個相位 (階段):〈鋼琴位相〉(Piano Phase)、〈出現〉(Come Out)、〈小提琴位相〉(Violin Phase) 和〈拍手音樂〉(Clapping Music) ── 當然免不了是我們之間的對辯跟討論。

表演前的一杯是心情轉換

儘管舞作總環繞在不停地轉圈與不停的循環,但卻不曾讓人不耐,反倒在許多不甚對稱卻又那麼完美協調的動作中,讓人感覺到身體上的極致挑戰與情感上的張力,於是忍不住在舞作的最後補上不差我 (我猜) 的”天啊”一聲驚呼 (真只差眼淚沒掉下來)。我想的是,一個藝術或表演得以經典流傳,可貴的是串起時間這件事,讓站在後面的我們重新回到一個地方,趁機檢視很多事情。首作於1982年的這齣《Fase》,幾乎是原封不動地將80年代的所有的所有 —— 其實是簡單到幾乎「沒有」,頂多兩盞燈與兩張椅子的道具,但卻又得必須很小心的將成就舞作的這些那些凍結在那個時間點:已經要淹沒在現代科技的幻燈片 (聽到換片喀啦聲總讓人血液流動莫名),仍堅持很「錄音帶」感 (天啊!2000年的孩子大概會問那是什麼) 的音樂帶有某種隱晦雜訊 (一整個好像在挑戰國家戲劇院的Hi-Fi音響喔)⋯等等。因為少掉現代華麗的元素,因為沒有了大堆頭舞者的共同演繹,一切「從簡」下 (但其實燈光到投影及舞者服裝那有那麼簡單),反倒是可以讓人更從容不迫的進入到Steve Reich四首音樂下的三段雙人舞與一段獨舞,去雙重感受到音樂與舞蹈正透過細微變化所創造的時間 (或階段) 正綿綿不絕移動,那些是如此細緻,又如此極致,又多麼的有情感力量。所以我說,即便時間走到這裡,很多的進步,但讓我回到80年代也沒有關係,因為人生那有機會上了這麼一堂完整有高低起伏的極簡主義課程,因此我有多感激。 

但你就搖著頭不以為然 (好個愛之深責之切的反應),你說應該不能這樣地把80年代的東西完整搬到現在來,現代舞都已經走到今天的這個樣子,那些80年代早已過時⋯你再說若要緬懷也沒有關係,但將此舞作當成《台北國際藝術節》的主打節目就不是太好⋯⋯⋯⋯⋯⋯⋯⋯⋯⋯⋯⋯⋯⋯ 老人超級碎碎念的部份自動消音,畢竟後來你也承認舞作本身確實優美好看,也同意用《台北國際藝術節》足夠多元規劃來思考下去。

然後一如既往,夠好看的表演會像鬼一樣地縈繞在腦海中,而夠棒的音樂會忍不住馬上找來不斷反覆的聆聽 (這是什麼自虐的病)。這晚出了戲劇院才上到接三歲小童的路上,立馬連網搜尋而來一直都讓我們如此傾心的Reich,沒有多久耳朵戴上的是其中節奏最為明確 (當然) 的〈拍手音樂〉,接著理所當然就一整個中毒在那樣反覆不斷的音樂中 (拍額頭)。

對了!《Fase》是由羅莎舞團藝術總監姬爾美可親自全程演出,已經50好幾的她在舞台上的演繹實在仍然很迷人,值得數次的謝幕及每次觀眾更熱烈的掌聲。 

節目介紹 
《Fase》是姬爾美可1982年早期舞作,依據史蒂夫.萊希四首音樂〈小提琴位相〉、〈鋼琴位相〉、〈出現〉和〈拍手音樂〉而作,一推出便震驚舞壇。舞作開頭可見兩個身穿白色洋裝與球鞋,髮型俐落的女生, 不停地轉圈,每一組循環會達成一次完美的非對稱式協調,在不斷重複堆疊下,形成巨大的美感 → 2017 TIFA官網

Keersmaeker 〈Piano Fase〉(Violin Phase) - 《Fase》第一部,兩個清湯掛麵白衣白鞋女子的雙人舞,完美演繹轉圈拍子,不斷重覆的極細微動作好比數學公式,實在讓人驚嘆。

Keersmaeker 〈Violin Fase〉(Violin Phase) - 因文找到這段由比利時導演Thierry De Mey完成影片,才驚覺原來我們與Keersmaeker早有淵源,這段影片曾在北美館2010年的專展中放映,還記得當時我們流連在Reich的重覆拍子與舞者的不斷圈圈中。 


舞後一定會掉到Reich的節奏裡,這是一種「陰謀」沒有錯 XD
張貼
延伸閱讀
每週一舞‧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