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3

120421 義大利日:Antonioni (安東尼奧尼)

在《認識電影》此書裡曾有過類似的照片,
竟變成某人小時候即嚮往追求的影像片段
© 1964 - Rizzoli Film


住在台北其實也沒那麼不好 – 向來過份崇洋媚外的我有時「遇到好事」會這樣告訴自己。我們雖然沒有位於巴黎左岸文藝拉丁區的St-Michel大道上,有數來沿途超過20家的電影院,也沒有林立於Rue Champollion會定期回顧高達、楚俘等新浪潮或老經典的Le Campo、香波詠戲院及Reflet Medicis,但就在我們以為長春戲院走完它的時代會讓某一種緬懷死掉,豈知還有像《梅花戲院》這樣的商業電影院仍在固執著一種什麼而令我們感激。只是用掉一個週六假日,把我們自己放在電影大師Michelangelo Antonioni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1912–2007) 的時間裡 (5/60年代),頭重腳輕暈眩感的結果是可預期,於是就近找來深度雖無法列入米其林星星等級但口味普羅親切的義大利餐廳 (按記:Luna D'Italia月之意大利餐廳),除了徹底實踐今天的"très très italien" (很義大利),也讓影後打結的愁緒在脾胃被滿足後獲得解放;然後我們就也不知自己究竟怎麼了,回到家中竟選擇繼續地"Antonioni",最終在「不斷不斷被放大」的'66年〈Blowup〉(中譯:春光乍洩) 被徹底打敗,我都忘了我怎麼回到床上結束還蠻自虐的一日。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Collection Christophe L.

都要感謝知名部落客變成現在這樣愛在臉書上雞毛蒜皮無事不提,所以口耳相傳變成我們有感《梅花戲院》正在舉辦「義大利影展」,於是法國遊後的第二個週六,我們得趕快讓自己揉成另一張臉,因為計劃是泡在義大利籍電影大師Antonioni的時間裡,而心知肚明這位已是現代諸多大師級電影人奉為神的導演,其總帶有疏離與無法溝通之主題的作品那有那麼簡單,預期用一頓頗有口碑的義大利美食來平衡感官則就成了必要之舉,也慶幸高級的大安區巷弄內還真藏匿不少做出有格調樣子的溫馨小店。 

星期六的才過中午時分,我們被一趟直達公車送到了晃眼數載不曾造訪的《梅花戲院》,坐在通過整修而更顯舒適的座椅上,不知為何我們竟有種感激地想要掉淚的衝動,或許我們很難可以有像介紹巴黎那樣做成半頁的"Left-bank Cinemas",說著像Le Campo、香波詠戲院及Reflet Medicis那樣的電影故事,但我們所在的台北這裡仍然有《梅花戲院》的辛苦誠心支撐,好成全我們對於一個電影美好年代的緬懷 – 就在長春戲院最終敵不過時間洪流,而真善美屢傳經營不佳之際。只是此時還是不容我們自己對於不可抗的現實放入太過份的多愁善感,因為non-stop的連兩部Antonioni,從為彩色寫實電影立下標竿的'64年〈Il deserto rosso〉(紅色沙漠) 再倒回近十年前 (1955年) 那部更像高級八點檔的得獎片〈Le amiche〉(女朋友),不必多說,頭重腳輕是必然的加法結果。 

儘管該是午后瞌睡找上來的時刻,也即便是影像流瀉緩緩,對話並不如我們認識的很多法國新浪潮電影那樣多到頭會發漲,但我們卻是能夠這樣全神貫注在〈紅色沙漠〉的120分鐘裡,原因無他,又是誰不會沉浸在那樣美麗如詩的一個個片段裡 – 當黑白不再只是電影的唯一選項,顏色可以是一種內外在狀態的呈現,而在仍為「手工技術」的年代裡,他們卻能夠遠比現在更為精準犀利,我們又怎能不驚憾而耽溺在這樣的影像裡?1964年的〈紅色沙漠〉沒有確切劇情但卻能夠巨大到映後的好幾個小時後,讓人還是一整個感覺跟著「流沙」往下陷落,我們總還是會跟著心裡裂出很大洞的Giuliana (Monica Vitti飾演) 經常會有的空洞與疏離,在剛硬生冷與陰霾無生氣的工業城市裡,心有所感地面臨著束手無策的壓迫與沒有辦法逃出 – 很多時候,她的神經質都不免讓我想到差不多時期 (1965年) 的〈Repulsion〉(中譯:反撥),那裡頭美麗的凱薩琳丹妮佛(Catherine Deneuve) 楚楚可憐地在四方屋裡瀕臨崩潰;然後我們也不免好奇〈紅色沙漠〉裡,「紅色」顯然只是偶然性的點綴,接著很「神」的事出現,有人開始翻出我們在未曾相識的年代但卻巧合地共同擁有的《認識電影》– 有人因為懷抱著與生俱來的電影夢而到書店添購自習、有人則因修課需要但在興趣顯然不高的情況下將書本束之高閣到只差白蟻來訪的年份,記憶力實在過份好的某人接著憑"800年前"即植入的印象按圖索驥指出書本裡的〈紅色沙漠〉,在我一整個欽佩拜倒之際,忙不迭節錄《認識電影》所述,當作我電影路程的一個記念。 

〈Il deserto rosso〉(紅色沙漠) 裡的紅色情境
© 1964 - Rizzoli Film
〈Il deserto rosso〉(紅色沙漠) 裡的大片灰,這是電影的開始與結束...
© 1964 - Rizzoli Film
〈Il deserto rosso〉(紅色沙漠) 裡的男主角Richard Harris竟是哈利波特第一代鄧不利多校長
© MK2 Diffusion

引述《認識電影》,對於大致帶有表現主義味道的彩色電影,Antonioni最具代表性:「我們得干預彩色電影,去除它慣常的真實性,代以當時的真實性。」於是即便〈紅色沙漠〉裡多的是無能為力,但Antonioni在外景地噴灑顏色來製造內在、心裡的感覺:灰色是工業社會的醜陋樣貌,也是Giuliana的單調乏味生活;紅色的出現,無異是性的激情,但卻有如Giuliana缺乏真情的性關係一樣,紅色相對於普遍存在的灰色也只是無力又蒼涼的遮掩。也在我們關注著Antonioni的顏色隱喻,沒忘了找到讓Antonioni想要的色彩精準呈現但又不失美學的攝影師來致敬:Carlo Di Palma (1925–2004),然後也才知原來攝影師也是紐約老導演Woody Allen早期固定合作班底。 

在帶著對〈紅色沙漠〉的又是無以為名的五體投地、又是因入戲而陷落到某種程度的憂鬱情緒,這個下午再接再厲沒有停止地追趕著〈Le amiche〉(女朋友) – 我們被引領到1955年的黑白年代,較之〈紅色沙漠〉,Antonioni用許多不同典型的女性所撐起的〈女朋友〉無異顯得輕鬆好懂,只是這部讓導演獲得銀獅獎的首部作品,不知是否是因為現在來看會覺有些陳腔爛調的男女關係,好像變成高級版的八點檔連續劇,然後我們忍不住拿出擅長描繪都會男女感情關係的法國新浪潮侯麥 (Eric Rohmer, 1920-2010) 比較一番,感覺還是〈女朋友〉又怎麼比得上法國滿街都是哲學家及思想家的Rohmer妙語如珠!不過,我們對於〈女朋友〉裡的50年代不少開放思想以及女性不為愛情勇敢追求自己之舉倒覺可值一提 – 若電影是確切寫實。 

1955年的〈Le amiche〉(女朋友)
1966 的  〈Blowup〉(春光乍洩)
© Les Grands Films Classiques

週末下午連嗑著〈紅色沙漠〉與〈女朋友〉,別說小腦袋裡註定再也沒有空間留給第三個Antonioni,精神上也是無法消受。高級大安區裡晃了幾圈後,最終選擇義大利到底的心之所至走進口碑尚佳的Luna D'Italia月之意大利餐廳,原以為我們在被雖不到吮指美味之境但仍可列入我們約友再訪清單等級的食物、以及久置更顯甘美的義籍紅酒滿足脾胃後,Antonioni留給我們的頭昏腦脹當可在黑幕低垂時黯然退場,那知我們到底是怎麼了,回到家後的週末午夜場,竟然還能生出勇氣的挑戰一氣呵成Antonioni影像體驗,而Antonioni在1966年轉戰倫敦的〈Blowup〉(春光乍洩) 本身沒有錯,但實在此刻的我們已然欲振乏力,能做的也只是雙眼跟著俏皮耍帥的攝影師 (怎覺跟搖滾壞痞子Peter Doherty幾分神似) 不斷放大無意拍來的照片來發現事情,然後該要慶幸的是有人小時候耍自閉地在圖書館視聽室裡對電影睡睡醒醒的往事並未在多年的這晚重演,即使我們都知道要確實弄懂Blowup的意涵需要精神跟體力;也然後顯得時間漫漫的週六假日最終也要告一段落,當然我知道有人如何遺憾今天三部Antonioni之作的點到為止男女尺度,也知道此人急著預約共賞導演1995年奠定Sophie Marceau少男女神地位的〈Al di là delle nuvole〉(在雲端上的情與慾),OMG!!! 

難得「花大錢」享受的兩人晚餐
會想到「麻油川七」的菠菜沙拉,偷聽到鄰桌食客說是必點菜色。 
法國遊後變成無酒不歡,點來的義藉紅酒375ml,NTD680,是一款久置才會跑出甘美的酒款。
黑黑的墨魚麵有海洋的味道。NTD450+就好像也沒那麼計較海鮮不怎麼多的事實: P
真的是很有台式紅燒牛腩口感的紅酒燉羊膝。羊膝無腥倒很不錯,但請問紅酒在那裡XD

Luna D'Italia月之意大利餐廳
地址: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265巷3號
電話:02-2733-9635
營業時間:11:30-14:40/ 17:45-22:30

Bande-annonce de 〈Il deserto rosso〉 



電影延伸
瀕臨的絕境-《紅色沙漠
[紐約.電影] 安東尼奧尼 (M. Antonioni)-《春光乍洩》Blow-U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