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9

110924 Le gamin au vélo


才過去的2.5天週末假期,家裡的週六電影院找來這部在2011年坎城影展中,足以跟Terrence Malick與Lars Von Trier兩位國際重量級導演所推的史詩般鉅作 – 《The Tree of Life》(生命樹) 與《Melancholia》(驚悚末日) – 相提並論的法語片《Le gamin au vélo》(騎單車男孩),由也是國際影展常勝軍的比利時籍兄弟檔導演Jean-Pierre Dardenne與Luc Dardenne (達頓兄弟) 所執導。在現在電影動輒超過兩個多小時的剪輯中,採用顯得較少的精簡洗鍊敘事法 (片長才1小時20分鐘),《Le gamin au vélo》更像是小品之作,仍然以達頓兄弟素用一般日常或某司空見慣事件為基調,也仍然是達頓兄弟從來在片段裡不給任何答案的說故事方式,於是儘管是這樣一部看似要以溫馨為訴求的作品,卻還是淡淡結尾中拖著一長串一時半刻沒法讓人甩掉的問號。

-------------------------------------------------------------------
就好像是延續著那部2005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Palme d'Or) 之作《Enfants》(孩子),7年歲月過去了 (《Enfants》完成於2004年),被小孩父母生下來的孩子若有幸平安成長也差不多要有一個樣子了。於是我們接近了快要12歲的男孩Cyril的生活裡。也不知道與男孩相依為命的父親 (正是《Enfants》裡20歲的Bruno面孔 – 現值30歲的男星Jérémie Renier出飾)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一天就說養不起男孩而決意將男孩棄置在輔導所,起初未明父親之意的男孩,在父親離家後只想找到父親送他的那台單車,然後在一次的偶然中,他遇見了肯接受男孩寄養要求的好心理髮院老板娘。只是男孩在確認父親不會再跟他一起生活後,寂寞又憤怒地接受了奇怪的幫派友情,於是發生了老板娘接下來要如何幫助男孩重新找回一個正常男孩該有的長大時光…。

法國人說四個要看《Le gamin au vélo》的理由─
1. La détermination du jeune Thomas Doret (小朋友Thomas Doret的決心)
2. La douceur de Cécile de France (Cécile de France的溫柔)
3. La luminosité et la pureté de la mise en scène des Frères Dardenne (在達頓兄弟影像裡的光與單純)
4. Un film dur et optimiste (沉重與樂觀兼備的電影)

12歲的主角Thomas Doret
戲路真的很廣的Cécile de France
其實已經30歲的Jérémie Renier曾演達頓的Enfants

說是以這樣的單親家庭或是像被丟棄而少人關愛的寂寞孩子為一個電影的中心還真的有一些老梗,可是好像也是在這樣沒有太多超乎想像的東西在於其中,一個導演說故事的功力也就更容易被突顯出來。這部回歸片名原文直譯的「單車上的頑童」,就也還是那麼一如我們所知的達頓兄弟,總還是在我們的週遭去取材,總也是沒有那麼很花俏的說故事方式、或是奪人目光的影像表現,於是在這種感覺是平鋪直述的線性敘事方式,一些事情的發生或是流動就會像是在我們的身邊,然後也儘管是用那麼不刻意的輕淡口吻跟我們說著每件事,但每次在達頓兄弟的影像裡卻又盡能感受到那種不知下一分鐘要發生什麼事的一層又一層壓力,並在從來是沒有賦予一個答案的結尾讓被壓抑一個多小時的情緒一觸即發。所以好像該要是很溫暖訴求的《Le gamin au vélo》,不,達頓兄弟深諳人生豈能盡善盡美而完美收場,但也知道人生不是像夜市擺攤隨時都要那麼戲劇化直衝人心,所以當男孩被父親遺棄,又或當男孩仍然有一雙肯接納他的雙手時,該會讓人流下的傷心或感動淚水等那種被媚俗調教出來的理所當然情緒,就是在達頓兄弟的鏡頭下不會發生,然而所取而代之的刻意中性但卻有一種冷凜的畫面卻還是能夠直觸到我們心底。說自己不會喜歡這樣的達頓兄弟嗎?也只能說在那之中有那麼寫實的殘酷而讓人無法承受。

然後這次以在比利時的被棄養12歲男孩為故事梗概,最教我們下巴收不起來的部份大概是覺得比利時的社會福利會不會好的太超過啊!即便我們素知這樣子的歐洲世界,但小孩生了養不起,就可以這樣直接丟給國家來照顧,會不會就養成一種歪風啊?還有電影裡的男孩,為老爸送給他的那台黑色單車有一種拼命的感覺,實在讓人憐愛,於是當他的單車隨手置放在家門口,才數到三就被街頭小混混給騎走,就會令人真的超緊張,也看著男孩追著被偷腳踏車的樣子,誰不會又想到在那部已經成為經典傳承的1948年義大利黑白電影《Ladri di biciclette》(單車失竊記) 裡,沒命地一直追著自己那部轉眼被偷腳踏車的男人呢?當然2011年的男孩與1948年的男人追逐單車的目的是那麼不盡相同。

輕淡卻而平實的法語電影《Le gamin au vélo》少了刻意搧動觀眾情緒的東西,卻還是能在最後埋了一個極大的伏筆,於是我們也就無法在一時半刻中從中抽離,同時一直沉溺在電影裡貝多芬的「皇帝交響曲」的旋律中。


---摘錄法媒報導:4,2顆星/ 總5顆星評價-----------------------------

20 Minutes *****
Les frères Dardenne fidèles à eux-mêmes, en mieux. "Le Gamin au vélo", dont le jeune héros fait penser au Jean-Pierre Léaud des "400 Coups", tord le coeur du spectateur avant de le combler de bonheur. (達頓兄弟忠於自己,甚至更傑出。本作裡的小孩英雄讓人想到1959年"四百擊"裡的Jean-Pierre Léaud,曲折的幸福緊糾著我們的心)

Le Monde *****
Sans temps morts, sans psychologie, sans pathos, osant, pour la première fois chez les Dardenne, quelques lumineuses envolées musicales, "Le Gamin au vélo" suscite une émotion d'autant plus pure qu'elle échappe au discours édifiant. Du grand art. (沒有死氣沉沉時光,沒有心理分析,沒有浮誇與膽大妄為,在達頓的第一次,清澈光輝揚起了音樂。本作引起了一種情感,在教化的語言更流露出單純。偉大的藝術)

Les Inrockuptibles *****
Par petites touches, les frères Dardenne rénovent leur cinéma. Un travail d'orfèvres, un résultat bouleversant. (在小小的感動中,達頓兄弟創新了他們的作品。精心之作,戲劇性的結果)

Cahiers du Cinéma ****
"Le Gamin au vélo" est un film retenu, humble et cadré, mais qui gagne la partie non pas quand il tente d'éclater la cloison réaliste, mais au contraire lorsqu'il la porte à incandescence, tout en esquivant la pente naturaliste de la chronique, cet air de ne pas y toucher qui, au prétexte de la distance, dispense de toute prise de risque. (電影是選擇之作,謙和與框架,但其取勝的部份不是爆開現實隔牆爆裂,相反地其在避開編年記事的自然傾斜角度的同時帶著熾熱,不過其貌似沒有觸及到距離的藉口而放棄了任何冒險) - 雖大致知其意,但還是太難翻了

Voir le bande annonce de 《Le gamin au vélo》


1948年很有時代背景回顧意味的《Ladri di biciclette》(單車失竊記)



Le gamin au vélo at IMDB
Le gamin au vélo at Allocine
Le gamin au vélo at official sit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