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3

'10 金馬 | La Danse -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


本圖來自電影法文官網

透過今年金馬影展刻意的多元選片,不將觀影的那麼多重點放在所謂的劇情張力之片子上,於是乎扣除Rohmer Week的兩週電影節(11/4/-18),我們的13部電影,雖不盡情或談上自己因此就完整了解,但音樂上體驗卻也還算多元 (The Clash的龐克、The Nation的復興搖滾、Mogwai的後搖,及尚在醞釀觀後感的The White Stripes少見的藍調搖滾);現代藝術上則有塗鴉藝術家Banksy之作加持(Exit Trough The Gift Shop);而即使挑上的是劇情片,也儘量是不讓自己那麼舒服的另番體驗…。前言說多了,總之,藉由當代最偉大的美國影像紀錄者Frederick Wiseman呈現的「巴黎歌劇院的芭蕾」,這次金馬影展僅推的惟一檔放映場次,我們則又進入到另一個與我們生活經驗相離甚遠的世界。

不知為什麼,明明在這趟《La Danse– Le Ballet De L’opera De Paris》的觀影前已查過一些電影基本資料,先不論我個人之後對於實在過於冗長的影片或是本質上帶著扭曲的芭蕾舞是否談得上喜歡,但也許是導演將鏡頭拉到巴黎市時還蠻有一個神韻 (法國報Libération告訴我們:在電影開拍前導演有住在巴黎),我就一直覺得Frederick Wiseman是法國人,討論電影時也總以拗口的法文來稱呼導演名字,結果後來再查了一些資料,才知我真是有夠孤陋寡聞:原來年屆七旬的Wiseman(b. 1930)早已堪稱當今最偉大的美籍紀錄片導演,其擅於用鏡頭觀察一個社群團體的極細微生活片段(nuances of life),而自60年代即開始直擊美國高等國家機構的他 (監獄、醫院、社福機構或高中都曾做過),現在則開始關注法國文化裡的那些崇高國家機構 (haut lieu de la culture hexagonale),像1996他做了法國《法蘭西喜劇院》(La Comédie-Française)的影像記實。另這位老先生的電影最大特色則在於其影像長達動輒兩個小時以上,且其通常不為這些影像注入觀點 (imposer un point de vue),這也怪乎我們首次體驗導演的這一部一口氣就是無旁白(sans voix-off)的159分鐘啊!

對於導演的陳述先就留在網路上輕易可取的資料中。現在透過導演超過40載洗練的鏡頭,回到他的這支第36號作品 - 這部應由法國文化部贊助的《La Danse– Le Ballet De L’opera De Paris》(討厭的中譯又來了:舞動芭黎,掌聲蕾動 – 文謅謅的過頭),更進一步一窺早已是全球舞蹈聖殿的巴黎國家歌劇院的偉大之處!

由於一開始即未知Wiseman的特色,所以觀影時出乎期待且不甚習慣導演沒用上記錄片向來有的輪陣訪談等元素。在這部影片中,Wiseman就只是將他的鏡頭穩穩地、靜靜地,且不帶批評的等在這座任何人去到巴黎都不太容易錯過的百年歌劇院之任何一處,於是有著三次巴黎市體驗卻從來只是路經歌劇院的我們,藉此機會不僅僅去到歌劇院最是亮麗風景的舞台前,透過若干作品的剪輯,從堪稱最美傳承的經典舞作「胡桃鉗」(Casse-Noisette),一路領略至年輕編舞家帶來艱澀的現代性作品「種」(Genus) – 鏡頭尚轉到巴士底歌劇院;也走過完成可以打動任何人的幕前之背後一景一物:隨時隨地都有多場舞碼透過異國語言溝通醞釀的練舞室,精彩舞作不可或缺的舞衣準備室、舞者化妝間,照護舞者脾胃的餐廳廚房,其實隨時都更像在打仗的行政辦公室等,還有一定存在但我們從來沒想過的設備維修人員,他們補漆、換電燈、檢查表演廳觀眾座椅等等來共同維護實則百年不易的建築。然而在抽掉「觀點注入」的這支影片,那些乍看其實我們會說只是較之€12.5歌劇院遊客導覽更深度的鏡頭們,除了印證歌劇院下方的蓄水池,還是最不及我們看到從來沒有想過的歌劇院屋頂,原來在極為優雅的灰黑瓦片上,竟長著我們才從今年紐約旅行知道其實早在歐美風行一時的「養蜂人家」來得有趣。

儘管在電影的159分鐘中,鏡頭確實帶著我們去看到在那麼全世界地傑驁不遜的一個地方的不為人知之處,甚至也難能可貴地收錄到已經坐享至高地位而讓人忘記他們也是人的舞蹈家所必須面臨身為人就會有的生活問題 – 包括這陣子仍在法國沸沸揚揚所爭吵的退休新制,這些舞者該如何用自己的影響力去捍衛不應與一般工作者一視同仁的勞工權,但確實也在過於「安靜」的鏡頭中,又會覺得這部電影其實好像什麼都沒有說,我們就只是在跳接的鏡頭看著在歌劇院上演的「日常生活」,而若說真要因此去深究可以想像的之外東西似又有些缺乏,於是就反倒變成電影是過於冗長,且有種變成導演不知更精緻地處理他手邊膠卷的大堆頭呈現。

下著雨的星期六一早觀看「純記錄」的長作,換來的昏沉在午後步出戲院竟有種離現實很遠的錯覺,在一碗百貨公司熱賣的拉麵熱湯的沉澱下,仍要回到電影用我極粗淺的腦袋去想,即使電影說了那麼多芭蕾,有那麼許多是奠基在這之上,芭蕾或其延展出來的一種身體延展性或者是連結上可以有的情感張力,渾身都有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而那種人可以去試探自己肌肉耐力與持續力的感覺應甚是美好,可是我卻又覺得讓人墊起腳尖去呈現一種移動藝術(看得出來導演真心愛芭蕾的移動藝術及重覆性的律動,法國報Libération的這篇訪談他也這麼說),在本質上總還是存在著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尤其是當那位長著奇怪巨大耳垂的藝術總監碧姬․勒菲弗禾(Brigitte Lefèvre),明明貌似再也正常不過的告訴她的與會者,可謂傳承百年最高表演地位的巴黎歌劇院有著一套嚴格的舞者挑選標準–適者生存,其實是將歌劇院所素有的階級制度(每一個法文報導都提到這個字:hiérarchique) 及尾大不掉的包袱給表露無遺 (但畢竟這又是一個超過150人的全球最偉大之舞蹈學校管理),於是舞台上不知用多少時間及自我鞭策去追求的墊腳尖,然後可以與世人像天鵝般驕傲地一圈圈旋轉以及翩然跳躍與輕巧落下,我看了卻是不怎麼太舒服。

而當這類的「運動藝術」在走到現今已出現了更多的變異形式,我不知道理所當然身負著「國家級舞蹈:芭蕾」使命的巴黎歌劇院,在一日必須全體自詡是舞界最高級舞者出席的公開會議中,由律師告訴大家基本勞工權,以及藝術總監Lefèvre振聲疾呼大家該如何運用自己所握有的優勢,甚至我們可稱之的權力,在鏡頭攝像的那當時所不斷冒出的工會罷工運動中,去跟政府斡旋交涉自身的權益之際,好像應該想的是國家歌劇院在走到舞蹈不再只有一種形式的今天,要收的還是隨時間變遷可以被挑戰的優越性,雖然歌劇院好像還是要告訴大家他們在堅守傳統下,仍有著與時並進的創新(不過這次電影的數支選舞幾乎都還是從傳統作品中改編),只是我還是覺得到最後一個劇院或表演被定位成只給一群通過篩選的所謂社會高級人,或是國家的面子,那麼這一群被放在離我們那麼遠的精緻小屋裡的人怎麼樣與我們凡夫俗子又有何干?還是從來這類表演都有在挑選要的觀眾族群呢?


代表著歌劇院百年不搖傳統的經典胡桃鉗舞作 (本圖來自電影官網)
 
電影收在歌劇院力保地位仍的與時並進舞作:現代舞「種」 (本圖來自電影官網)
 
代表著歌劇院濃厚階級地位的藝術總監碧姬․勒菲弗禾(Brigitte Lefèvre),
透過報導,我們知道她很投入此作的拍攝 (本圖來自電影官網)

好吧!我該收下我說多了顯得淺薄的那些意見,畢竟傳統芭蕾一直也不是我太過投入的那類表演藝術,也畢竟我不及彙整的這些很可能是儘量據實呈現的本作不打算提及的(或我根本會錯某些事)。至於本片究竟有沒那麼值得推不推薦,至少就我所知大部份的媒體都給上正面評論,其中紐約時報就用了"Creating Dialogue From Body Language"的觀點,要觀影人可以注意上的是電影裡一幕幕流動所構成的「聲音」(sound),其很抽象,但確實存在著一種對立,這其中有來自全球的編舞家(chorégraphes)在不同的練舞室與他們合作的舞者之對話,還有前面提到的藝術總監Lefèvre如何有一種大法國語調說著我們大家還真的沒辦法太懂的話;而法文期刊Les Inrockuptiles則要我們不妨可以就那些髮灰、肌肉僵硬或小肚長成的編舞家如何透過對年輕舞者的訓練來保持一種永恒的青春,然後有些的他們需要的是用次序(l’ordre)來保有芭蕾的傳統,但有些則以創新為出發…等。

當然我認為這部絕對還有空間將層次拉高或說上更多的「安全」之作,重點還是觀影人先預備好絕對的耐心,然後才有機會讓自己的視線得以拉到另一個少有機會碰觸到領域中,至少對像我這樣從來沒有到劇院欣賞一部完整經典芭蕾作品的人,這部電影總算是一個開啟的樞扭。

Bande-annoce de La Danse– Le Ballet De L’opera De Paris


信手找來我們的巴黎國家歌劇院印象(攝於2009年),或許心之所至也要整理一個相關回憶照。


La Danse– Le Ballet De L’opéra De Paris (直譯:舞蹈–巴黎歌劇院的芭蕾)
- 觀影時間:10:50am Nov 13, 2010
- 觀影地點:國賓微風影城
-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1500496/
- 電影法文官網:http://www.sddistribution.fr/fiche.php?id=31
- 巴黎國家(加尼葉)歌劇院官網

- - - - - 可以有的影評延展閱讀 - - - - - - - - - - - - -

- 法國媒體對本片給的星星指數
- 周星星的評論
- NY Times: Creating Dialogue From Body Language
- Les Inrockuptiles: Les mécanismes de l’Opéra de paris dévoilés par un travail documentaire de titan
- Libération: "Je Montre Le Corps Du Danseur Dans Son Entier" (l'entretien de réalis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